☉江蘇省姜堰中學 李 彥
“動中尋靜,動靜結合”破解高中數(shù)學動態(tài)難題
☉江蘇省姜堰中學 李 彥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動與靜是相對矛盾的統(tǒng)一體,動態(tài)問題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在處理高中數(shù)學的動態(tài)問題時,采取“動中尋靜,動靜結合”的處理方法與手段,能夠有效突破思維障礙,準確把握切入點,弄清解題的方向;筆者根據(jù)自身的教學實踐,以高中數(shù)學動態(tài)問題為探究載體,采取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方式,重點闡述緊抓運動中的不變量,采取動靜結合與轉換的具體實施方式,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而靜止卻是相對的,自然界的萬物都是處于運動之中;在數(shù)學領域之中,數(shù)量關系與空間形式變換體現(xiàn)運動的特征,但在運動的、變化的過程中蘊含著靜止的、不變的因素;實踐表明,以數(shù)量關系與空間形式中的不變量為解題的突破口,能夠提升處理數(shù)學動態(tài)問題的實際效率.
例1 如圖1所示,正四棱錐P-ABCD可以繞AB邊任意旋轉,AB?平面α,已知點P在平面α上的射影為O,試求:|OC|的最大值.
圖1
圖2
解法1:根據(jù)題意作出如圖2所示的輔助線,E、F、M分別為AB、CD、PE的中點,點O為P點在平面α上的射影且在線段AB的中垂線上,CD⊥面OEF,正四棱錐繞AB邊旋轉的過程中,OM和MF的長度保持不變且|OM|=在 Rt△OFC中,|OC|2=|OF|2+|CF|2,由于|OF|≤|OM|+|MF|,則,則當O、M、F三點共線時,|OC|取得最大值且
解法2:正四棱錐P-ABCD在繞AB邊旋轉的過程中,向量和的模,以及與、與之間的夾角均為確定值,令∠PEO=α,根據(jù)幾何關系知∠PEF=60°,則當2θ=90°,即θ=45°時,|OC|2取最大值且
點評:本題主要涉及立體幾何動態(tài)旋轉中的極值問題,由于動點O和C位置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不少學生難以準確找到解題的突破口;解法1中解題的關鍵在于從運動旋轉中不變量OM和MF入手,構建直角三角形進行求解,體現(xiàn)了“動中尋靜,以靜制動”的處理手段;在求極值時特別要注意一種錯解的情況:|OC|≤|OM|+|MF|=3(此時取等號的情況不成立);解法2中,借助于向量的分解進行運算,形成“以靜制動”的解題效果,能夠有效化解動態(tài)旋轉難題.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運動和靜止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參照物的不同運動的特征也不相同,在數(shù)學數(shù)量關系中A相對于B運動(A動B靜止)可以看成B動A靜止;對于數(shù)學中的動態(tài)問題,完全可以利用這種動靜之間的相對性進行處理,往往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2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存在如圖3所示的圓M:(x-3)2+(y-3)2=4,E為圓內接正方形ABCD邊AB上的中點,若正方形ABCD繞圓心M轉動的同時點F在邊AD上運動,試求:的最大值.
圖3
圖4
解法2:原題中正方形ABCD繞圓心M旋轉,坐標原點O不動;這里可以看作正方形ABCD固定不動,坐標原點O以M為圓心,OM為半徑做圓周運動,如圖4所示,從數(shù)量積的幾何意義角度分析,當O、M、E三點共線且F點運動至A點處時,向量在向量方向上的投影值最大,則此時取最大值,即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向量中的極值問題,解法1的主體思想是進行向量的分解與轉化,過程復雜煩瑣,對學生的向量運算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部分學生難以準確、快速地處理本題,顯得“力不從心”,而解法2將研究對象進行有效轉換,將多點運動的問題轉化為單點運動的問題,卸下復雜外衣,化繁為簡,極大地降低原題的難度,從而實現(xiàn)從“疑無路、柳暗”向“花明”的有效轉化.
運動與靜止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同時存在,同時制約,兩者還可以相互轉化;實踐表明,靈活處理好數(shù)學問題中的“動”與“靜”之間的關系,能夠準確把握住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加深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提綱挈領,順利解題,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3 已知函數(shù)f(x)=x2+mx-1滿足在x∈[m,m+1]上使得f(x)<0均成立,試求:實數(shù)m的取值范圍.
例4 已知0<x1<1,0<x2<1,0<x3<1,試求證:x1+x2+x3-x1x2-x1x3-x2x3<1.
證明:令x3=x,f(x)=(1-x1-x2)x+x1+x2-x1x2,則命題變?yōu)樽C明:f(x)<1,若1-x1-x2=0,則f(x)=x1+x2-x1x2=1-x1x2<1;若1-x1-x2≠0,由于函數(shù)f(x)是單調性函數(shù)(一次函數(shù))且f(0)=x1+x2-x1x2=(1-x2)(x1-1)+1<1,f(1)=1-x1x2<1,綜上可得f(x)<1,即x1+x2+x3-x1x2-x1x3-x2x3<1.
點評:函數(shù)是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例3中主要是針對二次函數(shù)最值問題的考查,這里是采取“軸動——‘動’,取值區(qū)間定——‘靜’”的手段進行處理,“一動一靜,動靜結合”的方式,結合二次函數(shù)的性質可知,二次函數(shù)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取值范圍的端點處,這樣能給有效避免分類討論,化繁為簡,讓問題“迎刃而解”;例4中,涉及的參數(shù)變量比較多(三個變量),直接利用不等式的性質進行解題幾乎是無從下手,毫無頭緒,給不少學生帶來解題的麻煩,這里若固定變量(x1和x2——“靜”),有效引入新的變化參量x(令x=x3——“動”),將原題轉化成函數(shù)問題,再利用函數(shù)的性質進行分析證明結論.
總而言之,“動靜結合”是一種典型的數(shù)學思想和解題方法,實踐表明,利用動靜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分析實際問題時,能夠有效轉化問題的實質,有助于探尋高中數(shù)學動態(tài)難題的入手點和突破口,有利于把握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規(guī)律;作為一線的高中數(shù)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動中尋靜、化動為靜、動靜轉換、動靜結合”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快速發(fā)展,進而提升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