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
摘要: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是促使人向上奮進的內(nèi)部動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把增強學生自信心作為培養(yǎng)目標。中國少兒委員會提出我國當代少年兒童要具有“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綱要》也增添了培養(yǎng)幼兒自信的目標。但事實上,“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數(shù)孩子處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地位,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包辦代替、過度期望造成了孩子缺乏自信心。面向21世紀,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已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關鍵詞:自信心;缺乏;孩子;培養(yǎng)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每個人事業(yè)成功的支點。一個人若沒有自信心,就不可能大有作為,有了自信心,就能把阻力化為動力,戰(zhàn)勝各種困難,敢于奪取勝利?!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有的孩子充滿自信,有的孩子卻有自卑感,但未來是充滿著機遇和發(fā)展的社會,也是機遇和發(fā)展稍縱即逝的社會,只有充分自信的人,才能相信自己,把握自我,及時抓住機遇,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發(fā)揮。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父母只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智力而不重視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許多孩子會以很快的速度做出數(shù)學題、背出數(shù)首詩歌,而當老師請他為全班小朋友帶操、帶頭做游戲或完成其它任務時,孩子就面露難色,猶豫不決,有的當場就對老師說:“我不會,我不行?!鄙踔羵€別孩子還害怕得哭起來。面對困難挫折,一些孩子常常害怕、退縮,懼怕嘗試新事物,包括未玩過的玩具、游戲。在活動時總選擇比較容易的項目,逃避有一定難度或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等等,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一、現(xiàn)實生活教養(yǎng)的誤區(qū)
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對于孩子的教養(yǎng)存在著諸多誤區(qū),反而造成了孩子缺乏自信心。例如有些家長采取了過度的保護、溺愛,包辦代替措施,把孩子視為柔弱的個體,總是竭盡全力為孩子解決各種困難。而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寄以過高希望,拔高要求。同時存在著有些家長經(jīng)常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對孩子嚴厲、粗暴,過多否定。輕者批評、否定,重者訓斥、指責,甚至諷刺、挖苦。如,離園時,某幼兒高興地從教室里走出來撲向正領他回家的爸爸,并興奮地指著額頭對爸爸說:“爸爸,我今天畫畫得了一朵笑臉花?!卑职忠槐菊?jīng)對他說:“難看死了,這要來干什么,趕快撕下來把它仍掉?!痹撚變簾o可奈何,小手始終沒有伸到額頭的笑臉花上。也存在著有些家長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有所成就。為此,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處處強過別人,進行比較,但卻往往拿其他孩子的優(yōu)點和自己的缺點比。
二、培養(yǎng)幼兒自信心的策略
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有利用多種手段堅持進行培養(yǎng),才能不斷增強。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信心,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標準適當,培養(yǎng)自信心。孩子自我評價能力較差,大多是靠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來進行,尤其是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自信的程度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家長對孩子發(fā)展所確立的標準要適當,應考慮自己孩子本身的特點和能力,不能主觀地總以過高標準要求孩子。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產(chǎn)生持續(xù)失敗的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容易使孩子喪失自信心。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要相信孩子雖小卻具有巨大的學習與發(fā)展?jié)摿?,每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首先應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信任幼兒,采取少批評、多鼓勵的方法,經(jīng)常以肯定的口吻,對孩子說:“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肯定行”,“你真是好孩子”。孩子們就從成人肯定與信任的態(tài)度中獲得強大的推動力,并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內(nèi)驅(qū)力,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克服他們在生活中、學習中的困難,使信心得到增強。反之,他們就常認為自己不行,漸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
2、提供機會,樹立自信心。樹立孩子自信心的條件是:使孩子能夠經(jīng)常獲得成功的體驗。不同層次的孩子對成功的體驗存在個體差異。因此,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獨特之處,幫助孩子在某些領域的活動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從而促進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同時,家長要為孩子提供活動和表現(xiàn)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放手讓孩子參與各種活動,讓他們從實踐中而不僅僅是從別人的贊賞中獲得自信。如,家里設立“展示欄”,讓孩子隨時向家長或客人、同伴講解自己在“展示欄”的作品,使孩子在不同程度上,樹立成功感和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開展“我有一雙巧巧手”的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激勵孩子開展“整理自己的床鋪、玩具柜”,“掃地”,“自己洗手帕”等活動。在各種活動乃至競爭中,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自我肯定,樹立自信心。
3、解難練習,鍛煉自信心。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困難,能否勇于面對現(xiàn)實、克服困難是孩子是否具有自信心的重要標志。經(jīng)常為孩子提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引導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能力,進行思考和操作。只有敢于克服困難,才能使樹立自信心有了較為切實的基礎。為此,家長可在家里開辟一個角落,設置“我能行”的角,里頭設有供孩子操作的材料,如“小房子里的難事”、“小床上的釘子”、“喝不到的汽水”等等。讓孩子在操作中,知道這里是勇敢者來的地方?!拔夷苄小背闪撕⒆渝憻捵孕判牡挠柧毥?。同時在與孩子實踐、游戲中,家長可讓孩子通過思考、商量,努力獲得成功。如在玩數(shù)學游戲時,家長提出“小動物們在排隊,從前面數(shù),小貓排在第三,從后面數(shù),小貓排在了第五,一共有幾只小動物在排隊?”孩子通過動腦筋,想出幾種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答案。通過讓孩子解難練習,戰(zhàn)勝困難,鍛煉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幼兒在困難的實踐、游戲和探索活動中逐漸形成向困難挑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
4、豐富知識,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務必與培養(yǎng)孩子的多種能力、多種興趣結合起來,使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基礎上。筆者在活動中往往發(fā)現(xiàn):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比較自信,在成人和伙伴面前敢說敢唱,不怕困難。相比之下,能力差的孩子就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如果說自信心與能力是密切相關的,那么知識是獲得能力的源泉之一。因此,家長應多豐富孩子的知識面,啟發(fā)孩子多想多問,引導孩子看書、聽故事。使孩子知道從書籍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從而多掌握一些與能力有關的知識技能,有助于孩子的能力發(fā)展。
總之,家長應重視自幼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成為有足夠活力、足夠勇氣和充滿自信的人,昂首闊步走向社會、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迎接各種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