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華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作者在對學困生轉化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并提出在班主任工作實踐中,必須能做、會做、善于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班級管理
凡是擔任過班主任工作的教師大都有一個體會,那就是班主任工作難就難在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上,在實際工作中,我深刻體會到,學困生對學習產(chǎn)生逆反情緒是阻礙班級管理和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諸多因素之首。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和社會的原因;有智力和非智力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的原因。所有學困生,不是品德差就是學習不好,有的兩者兼而有之。不少班主任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感到頭痛,他們寧肯多教幾個好學生,也不愿帶一個學困生。但是,作為一個班主任,面對學困生是一個繞不過的坎,所以班主任必須能做、會做、善于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面對學困生,作為班主任該如何運用德與法的力量,來達到轉化他們并促使他們成長為學優(yōu)生的目的呢?我主張多用積極誘導、少用消極防禁。即多從正面說明各種道德觀念,引導學生努力踐履,這樣日積月累,道德修養(yǎng)自然形成,各種違紀違規(guī)的念頭自然減少甚至消退。學困生一般存有三種心理:一是自卑,認為自已好不起來,對自己的處境和地位表示不滿。二是多變,他們容易滿足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時好時壞,控制不住自己。三是他們思想深處都有一個敏感處,怕談過去,怕想過去。根據(jù)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管理和疏導:
一、嚴中有愛,不宜來硬的,用心感化,多些細心,少點粗心
想當初我對待學困生時,如果發(fā)現(xiàn)他們犯了錯誤,我就會對他們進行嚴厲地批評教育。但結果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理想,他們卻依然我行我素!我就納悶了,他們心里到底是怎樣想的?為什么對我的說教無動于衷?苦思多日,終于我大概總結出了原因:就是我不了解他們,我并沒有走進他們的心中,他們根本感受不到我的愛!甚至把我當作對手,對我充滿了防備!慢慢地我決定放下架子,在同他們談話時,以平等的平和的心態(tài),不論在語氣、動作、表情上,都充滿著對他們的鼓勵、信任、寬容和接納,對他們的錯誤給予足夠的改正機會,讓他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我的關愛,領悟我的一片玉壺之冰心。
二、轉變觀念,平等對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無私的,是高尚的,這是教師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一般說來,教師的愛的“甘露”總是灑向那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比較多,灑向那些學習成績差、行為規(guī)范差的學生則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以前我也有過,但后來我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便采取了與此不同的做法,我認為學困生更需要“愛”,較之于“學優(yōu)生”,“學困生”更需要關心。對學優(yōu)生來說,老師的愛是錦上添花,而對學困生而言,老師給予的哪怕一點兒關愛,都是雪中送炭,他們記憶最深刻,更懂得知恩圖報。我本著“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觀念來轉化學困生。
三、鼓勵表揚,挖掘閃光,勤于幫扶,甘為階梯
大多數(shù)學困生都是因為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對某個問題,盡管你反復強調,但他們仍沒能記住,你的話就如同“水過鴨背”,對他們一點效果也沒有。這樣的“學困生”,想讓教師從心底里去喜歡他,確實是有難度。后來我想,如果換個角度來審視,假如這是自己的孩子,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學困生”他們其實也有很多可愛、可貴之處。所以“學困生”并不是就沒思想、沒知覺、真的“無藥可救”之“廢材”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yōu)點,“學困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進步的渴望,也有做人的自尊。學困生不等于是品劣生。其實,學困生內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他們有時只是用一些行動來掩飾自己。
四、家校結合,單位共建,同育明日之花
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我首先注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結合的德育隊伍的建設,在班級中成立家長委員會,成員主要由各家長代表組成,一般五到七名,家長委員會成員代表所有本班學生家長,從各學生家庭情況出發(fā)參與商議班級學生管理與班級建設事宜,家長委員會成員必須對本班學生一視同仁,特別對學困生要更加關注和關愛,必須跟班主任、科任教師一起同心協(xié)力為所有學生服務。有了家長委員會,學生才感覺到家庭的重要與家長的重視,特別對學困生尤其如此。其次,每學期學校均聘請本地司法局、檢察院、派出所、交警大隊、關工委等共建單位的校外輔導員到校舉辦法制專題講座、安全教育講座、愛國主義教育講座等,利用這些講座活動機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有可能,我甚至把這些校外輔導員請到班上來跟學生進行面對面地交流,通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這類活動尤其對學困生的內心觸動很大,能更有效地促使他們從思想上向好的積極的方面轉化。
在這些年的實際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轉化學困生一定要落到實處,持之以恒,一絲不茍,而不是“點到為止”。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需要講究科學和藝術性,只有不斷地對學困生進行客觀了解和心理分析,才能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思想活動規(guī)律,從而堅持不懈地進行深入細致的教育,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和學會審美。對一個教師來說,“學困生”的轉化是至關重要的,是難點,也是重點,讓我們大家都來關心“學困生”,愛護“學困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