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燦
【摘 要】為了調(diào)整日趨僵化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語文課程特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筆者在深入研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簡要對小學主題教學這一教學方式進行了分析和解剖,并對其以后的發(fā)展提出了個人見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46
實行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主題的選擇、課外知識的拓展還是資料的整合,都需要教師親力親為,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和身心發(fā)展特點都有詳細的了解,對課本內(nèi)容以及相關知識都能扎實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主題觀念,才能在語言與文字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單篇教學的教學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單篇教學使得教學內(nèi)容分散零碎,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也不夠清晰明確,不利于教師實現(xiàn)系統(tǒng)教學,在針對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有著很大的障礙,也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調(diào)整日趨僵化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語文課程特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小學語文教學開始實行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按照課本的順序循規(guī)蹈矩進行課本講述,而是以主題的方式,整合課本以及課外拓展的教學資源,深入挖掘課本的原生教學價值,給予學生更充實的學習體驗和更豐富的課外拓展。
一、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核心概念
小學語文主題教學中的主題來源于生活,是圍繞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及其生活中所熟悉的經(jīng)驗、規(guī)律、文化、傳統(tǒng)等確定的核心詞語。這些主題與學生的成長、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賦予這些詞語新的含義,生發(fā)語文教育意義的立體的、動態(tài)的“意義”群,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所傳達的核心價值觀。
主題的選擇需要深入挖掘課文所傳達出的信息,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是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 “回到事情本身”主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借助語言生成意義,提高思辨能力。不管是《珍珠鳥》這一課文中所傳達出來的 “信賴”這一主題;還是《三打白骨精》這一課文中所體現(xiàn)的 “向善”這一主題,都是教師在主題選擇過程中需要明確并不斷拓展的。主題的選擇還要尊重學生的意愿,學生在閱讀文本、自我思考以及與同學、教師的交流中,會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想法,有些成熟的想法便可以生成為這一課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源自學生,讓他們更加印象深刻,成為他們學習歷程中獨特的烙印。
二、實現(xiàn)主題教學的措施
(一)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實現(xiàn)小學語文的主題教學需要拋棄按照教材思路進行授課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教學的核心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教材對于教師的作用只是一個指示牌,一根藤蔓的作用。教師要在充分尊重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材進行改造,用批判的眼光審視教材,而不是一味把教材看做教學參考的唯一標準。小學語文教材并不是全能的,它不具有普遍適用性,教師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見解,這樣才能超越教材,給予學生更大的拓展空間。
(二)立足課堂,超越課堂
教室是教學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講授,給學生營造出一片知識的小天地,但學生學習的課堂遠不止于教師教學的小課堂,走出教室,還有更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這才是學生真正的學習大課堂。語文的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課堂的四十五分鐘,課堂上教師講述的只是語文的冰山一角,學生通過課本窺見的并不是社會的全貌。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走出去,走到自然中去才能領略到詩人的心境,走到社會中去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疾苦,走到生活中去才能體驗繽紛的快樂。走出課堂、走向生活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增進學生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尊重教師,超越教師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領路人,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師作用不僅在于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很多情況下,學生把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和人生的指標,把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不假思索的記錄下來,不加入自己的思考和總結。這種現(xiàn)象既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教師和學生最好的關系是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放下架子,把學生當做成長中的伙伴,學生看事物的角度比較單純,教師在與學生一起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看到成年人的視角看不到的領域,教師與學生一起去探求語文學習的奧妙。
(四)重構語文課程內(nèi)容
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本編排順序不一,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重新編排課本內(nèi)容順序,確定精、略讀篇目根據(jù)主題內(nèi)涵的深刻與豐富程度、語言文字的典范性程度、歷經(jīng)時間淘洗而得到的認可性程度,將教材中的課文分為精讀文和略讀文。在學習精讀文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提前熟讀課文并掌握了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并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產(chǎn)生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教師就不必再把過多的時間用于課文原文的講解,而是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課文的重難點闡釋、思想感情的表達以及與課文相關的課外拓展上。這樣教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為學生補充豐富的課外閱讀賞析資料。當然課外拓展資料的質(zhì)量也有優(yōu)劣之分,小學語文教師要篩選典型、真實、令人印象深刻的內(nèi)容給學生拓展,幫助學生開拓思路,增加小學語文課堂的趣味性。
三、結束語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仍然采用單篇教學的教學方式,效果不甚理想,單篇教學使得教學內(nèi)容分散零碎,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也不夠清晰明確,不利于教師實現(xiàn)系統(tǒng)教學,在針對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有著很大的障礙,也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為了改善這一狀況,調(diào)整日趨僵化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語文課程特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開始實行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實行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主題的選擇、課外知識的拓展還是資料的整合,都需要教師親力親為,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和身心發(fā)展特點都有詳細的了解,對課本內(nèi)容以及相關知識都能扎實掌握。小學語文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初步實行,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小學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