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魁罡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尚往來”是古訓,也是今人重要的行為準則之一。不過,對“禮尚往來”的理解,古今似乎有較大的差別:古人送禮是為了溝通感情,增進了解,因此從不計較“禮”之輕重,故有“禮輕情義重”之古訓;今人送“禮”,似乎不再局限于古人之目的,此致在“禮尚往來”之中相互“較真”,不斷“攀比”,“禮尚往來”之中充滿了濃厚的銅臭味。
報載,上海某家庭結(jié)識了一外國朋友,春節(jié)邀老外全家做客,客人剛進門,主人便滿面喜悅地將幾百元的紅包送給老外之女作為節(jié)日禮物,當小姑娘發(fā)現(xiàn)包中是鈔票時,頓時憤然棄之,以為受大辱,令主人尷尬不已。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前不久,我的同事因其妻辦理工作調(diào)動,備上厚禮前去某要人府上疏通關(guān)節(jié),適逢其小女在家,同事夫婦隨機應(yīng)變連忙送上200元的紅包,誰知其女竟嫌少而拒絕接受,待同事夫婦“傾囊”湊足888元時,她才勉強“笑納”。兩個姑娘的行為一對比,實在令國人汗顏。那外國小姑娘率真地表達了對情感的需求,而蔑視以金錢踐踏情感的行為,她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健康的,值得為她喝彩。而某要人之女的行為卻表現(xiàn)出對金錢的渴求和占有,是何等的勢利和俗氣,至此何因?耳濡目染也!
送禮,意在和諧人際關(guān)系,讓人于“禮尚往來”之中去品味愛人和被人愛、敬人和被人敬的那種情感;送禮就是要寄托一份情感、一份關(guān)懷、一份敬意、一種理解、一種心境。任何禮物,只要出乎自然,寄托真情,就是珍貴的;反之,缺乏真情,或為了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被迫所贈的“禮物”,其價值再高也失去了“禮”的意義。春節(jié)臨近,筆者奉勸送“禮”者,理應(yīng)量力而行,把握適當?shù)摹岸取?,悠著點“送”,千萬別因“禮”而“傷”己“害”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