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娟
摘 要:自由及其所代表的意義令每個人都無比神往,我們期望能夠在不違背人性的前提下?lián)碛幸环N隨心所欲的生活。然而,雖然自由有著豐富的可能性,卻也面臨著重重阻礙,我們想要的自由最終只能寄寓于內心的烏托邦。同樣,自我常常面臨被遺失的困境,我們往往會在突然間意識到我們一度自以為是的自我不過是向壁虛構,而企圖通過文字還原自我、言說自我往往只是癡人說夢,陷入言意矛盾的怪圈。
關鍵詞:自由;自我;文學表達;言意矛盾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11-0147-03
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諾獎評委對她的評語是:“用懷疑、激情與想象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盵1]萊辛擁有一個貧苦不幸的童年,童年生活的緊張壓抑使她在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自我意識,學會了觀察周圍的成年人,并試著去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這些連同她的記者生涯一起,使她過早地對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有了一種清晰地判斷眼光,為她日后成長為一位多產(chǎn)作家埋下了伏筆。《金色筆記》這部作品是萊辛婚姻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學創(chuàng)作等多重危機的產(chǎn)物,是她最著名的一部小說,堪稱20世紀的經(jīng)典之作,其視角涉及整個世界和全人類命運,兼顧宏大和細膩兩個方面,不僅透過幾個人物和一些報紙雜志的剪貼完整地展現(xiàn)了20世紀50、60年代的社會氛圍,并且它還能夠跨越時空在半個多世紀以后的今天引起今人的共鳴,在探索人的隱秘復雜的內心世界方面給我們以無盡的啟迪?!督鹕P記》自問世以來,學者們多以種族主義、殖民主義、極權主義、女性主義等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卻鮮有學者對其中表達的對自由的追求和自由的或然性、對自我的表達和自我的被創(chuàng)造性以及文字表達和文學言說中呈現(xiàn)的言意矛盾等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在困擾著作家們,是某種必然性的存在,所以本文將從這個角度著手進行分析。
一、自由的或然性
自從人類意識到自身所處的生活存在著種種不完滿,并希望能在所處的現(xiàn)實中實現(xiàn)一種超拔時,對自由的追求便開始成為一個永恒的話題。但是,并非每一次對自由的追求都能達到想望的結果,就像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盵2]所以人在追求自由的時候,不僅要做好自由從未然發(fā)展成為已然的準備,也要能夠對自由落空后的失落不過分介懷,并有勇氣在一次次的失落中站起來,去面對生活中必將還會不斷涌現(xiàn)的沖突,或者能適時的收斂鋒芒做出妥協(xié)。
《金色筆記》中的獨身女性安娜、莫莉以及作為安娜的影射而存在的艾拉,皆處在政治、事業(yè)、愛情、家庭等多重復雜的角色中,現(xiàn)實中的很多東西令她們感到厭惡、抗拒卻無從擺脫,有些東西她們感到渴望卻無法得到。種種不完滿使她們都格外地憧憬一種可以自由呼吸的生活。對她們來說,自由的意義即在于不斷地自我選擇當中,只有通過自我選擇才能夠逐步地確立并完善自我。安娜、莫莉、艾拉都希望通過自主選擇擺脫傳統(tǒng)賦予女人的妻子或者母親的角色,她們不愿意永遠過一種充滿囚禁意味的生活。最初她們曾嘗試著通過對政治的信仰以走出精神的荒原,所以她們都曾懷著滿腔熱血積極從事共產(chǎn)主義的運動,但是她們很快覺察出對政治的信仰與自己的初衷完全相悖。比如二戰(zhàn)期間,安娜在非洲和一群當?shù)氐淖笠碇R分子結成一個政治團體,他們常通過聚會的形式一起討論時事政治,然而,安娜感到到處都是分裂和沖突,感受不到一絲一縷的自由,于是在二戰(zhàn)結束后毅然決然地離開非洲殖民地前往英國,這是安娜給自己的又一個希望。但是卻發(fā)現(xiàn)戰(zhàn)后的倫敦雖然表面上寧靜、溫良,但實際上卻讓人感到恐懼和厭惡,安娜的自由精神面對這沉悶、保守的環(huán)境感到了一種毫無出路的沮喪。又一次碰壁的安娜無奈之下只好棄絕這一切,選擇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間,以自我禁閉的方式抗拒外部世界不友好的討伐。但對外界采取的隔絕態(tài)度并不能抹殺她對自由的追求陷入低谷后產(chǎn)生的焦慮,以致產(chǎn)生種種幻覺,比如她感覺房間里的盆栽植物就像滿懷敵意的動物散發(fā)著攻擊性。與之相伴隨的還有一種災難性的精神感受,覺得地板和墻壁凹凸不平,上下起伏。自己像站在太空,又像站在一座已倒坍的樓房之上。安娜的精神在強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異化,在安娜的幻覺中,隨著房間的消失,她仿佛置身浩淼的宇宙,現(xiàn)實中得不到的自由,只能借助幻覺得以實現(xiàn)。安娜也曾想通過寫作重塑自己的生活,但是卻因患了“寫作障礙癥”而無從落筆,一切都顯得那么混亂無序、復雜可惡。在安娜尋求自由的過程中,愛情也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安娜最初曾經(jīng)為了自由而結束無愛的婚姻,以“自由女性”自居,追求經(jīng)濟和感情生活的獨立??墒?,一旦陷入愛情,“自由女性”竟比傳統(tǒng)的女性更加傳統(tǒng),她們甚至更加愿意做出妥協(xié)和自欺欺人。文本中的男人和女人一樣,外在的環(huán)境對他們構成永久性的異化和壓迫的力量。如果說真的有人實現(xiàn)了自由,那或許是失明后的湯姆。失明前的湯姆同樣不得自由,在種種矛盾的作用下患了“意志麻痹癥”。他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失明后的湯姆開始從現(xiàn)實生活的喧囂中隱退,回歸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以致獲得了另一種看見的能力,能夠按照自己的節(jié)奏安排自己的生活,是作品中唯一獲得了自由的人。
二、被創(chuàng)造的自我
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那些在人前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比那些看起來很健談的人有一個更為敏感豐富的內心世界,與其向別人傾訴,他們更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諸文字,而且會有那么一個時刻,他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用文字書寫和表達自己時會有一種偏執(zhí)狂般的自語傾向。但是,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已經(jīng)書寫下的文字就像我們的記憶一樣會讓人感到迷茫,我們每次翻看曾經(jīng)寫下的東西時,有時會覺得很陌生,而且往往都會有一種疑問:這寫下的東西真的是曾經(jīng)的真實嗎?現(xiàn)實生活是豐富多彩卻又無序無形、雜亂無章的,而我們的經(jīng)驗相對生活本身來說則顯得過于粗糲,因此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的真實度畢竟是有限的。那么,我們究竟能否如實的書寫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呢?此外,在書寫生活時,難免會遇到關于自我的問題,我們所寫的自我又真的是真實的自我嗎?每一個有寫日記的習慣的人對這些疑問可能深有體會,TA知道TA筆下的自我是慢慢形成的一個內在的自我,自己記下的內容會作為一個秘密而被深深掩藏,TA對筆下的自我是非常敏感的,因為那是自己最內在的東西。可是,這個自我也可能僅僅只是我們創(chuàng)造的一個自我。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夢的機制對我們生活和欲望的修正一樣,現(xiàn)實中的自我有時因為太軟弱是不被我們自己接受的,一個人表現(xiàn)于外的言行和運思于內心的想法之間存在距離,二者并不會永遠契合,這時我們就會選擇通過文字來重新塑造一個自己愿意接納的自我,即理想中的自我,這個自我是我們通過自己架構的世界對自我的一種修正。所以我們并非在記錄一個真實的自我,而是在創(chuàng)造一個看似真實的自我。就像《金色筆記》中,以主人公安娜的口吻創(chuàng)作了《自由女性》和緊接其后的黑、紅、黃、藍4種顏色的筆記,并且,依照這種組合模式重復出現(xiàn)4次后,才出現(xiàn)了《金色筆記》,最后是短篇小說《自由女性》的尾聲。4種顏色的筆記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安娜記錄自己真實生活的日記,分別記錄了她生活的不同側面??墒牵覀冞€是不免要發(fā)問:究竟哪一本筆記才是安娜最真實生活的寫照呢?通過文本我們一般認為其中的藍色筆記可被認為是更加貼近日記的一種文字記載,可是安娜在這里卻把許多不愉快的記錄抹去了,就像我們對自己曾經(jīng)的某些言行不滿意一樣,雖然我們已經(jīng)無法在事實上改變這件已經(jīng)處于完成狀態(tài)的事情,但我們至少可以通過文字去改變我們日后看到的關于這件事情的描述的樣子,我們有時候寧愿采取不真實的記錄以回避自己不喜歡的事實?;蛘?,有些改寫可能是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已經(jīng)完成了,就像日常的口誤或筆誤一樣,我們自然而然的這樣表達,如果別人不給我們以提示,我們依然會以為自己是正確的表達了某個事物,這兩種情形是一樣的道理。而事實上,這可以解釋為我們出于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和自我辯白。安娜自己也曾表達過這樣的認識:“為了記錄真實,而選擇藍色筆記本,但重讀藍色筆記中的記載,又覺得這些文字沒有成為經(jīng)驗的載體。”[3]由此可見,文學中表現(xiàn)的真實只是相對的,文學描寫不過是事后的分析而已,“一個人一旦經(jīng)歷了某件事,這事就定了型”[4]。所以,文本描寫的內容最后變成了又一個《羅生門》,真相可能并不存在,真相也可能有無限多個,充滿了不確定性,只是看作者內心愿意呈現(xiàn)出來的是哪一個。
三、言意矛盾的怪圈
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以及關于兩者關系的討論在文學領域由來已久,《金色筆記》中萊辛通過特殊的段片組合結構,涵蓋了盡可能廣闊的生活層面、汲取了盡可能豐富的內容,且取得了揭示深刻的人生底蘊的效果。由此可見,對于與內容相匹配的文學形式的選擇有著重要的意義。一般而言,形式是傳達內容的載體和媒介,但有些時候,形式同時也是內容。體現(xiàn)在《金色筆記》中則是,文本通過《自由女性》部分描寫了支離破碎的現(xiàn)實世界,黑、紅、黃、藍4種顏色的筆記是由現(xiàn)實世界折射出的4道反光,亦是人生百味的一種表征,同時也表現(xiàn)了安娜的主觀世界中思想的多形、多態(tài),讓我們通過4本筆記看到了一個迷亂的、失重的靈魂。這是形式順利傳達內容的一面,但有些時候,文字是有缺陷的,它不能把我們要表達的內容完整的傳達出來,或者毋寧說,真正的經(jīng)歷是無法描述的。人類發(fā)明了文字,原本希望通過對文字的操作,使之形成一些特殊的組合或形式,以表達自己想傳達的思想,卻沒有想到文字在文學發(fā)展的進程中失去了真實,陷入了言意矛盾的怪圈。
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出發(fā),作為審美意識的文學必須要能表現(xiàn)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審美體驗;而作為語言的藝術,文學只能借助語言進行審美體驗的傳達,可是語言因其固有的文化內涵有時會遮蔽或遺漏審美主體意欲傳達的思想感情,言意矛盾由此產(chǎn)生?!睹娦颉酚醒裕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分析文本中的言意矛盾,發(fā)現(xiàn)有的是因為“意”的豐富性和“言”的符號傳達之間存在距離,造成了文不逮意的情況,有的是因為某些個體性的審美感受具有不可言說或言說不盡的特點,也有的是因為先于個人而存在的語言影響了審美主體思想的形成?;谶@樣的情況,萊辛在文本中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見解,她認為文字存在缺陷,尤其在發(fā)現(xiàn)藍色筆記部分的文字沒有成為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真實記載時,萊辛覺得文字失去了意義。言意矛盾的存在令作家們無奈,不過,作為一種意外的收獲,言意矛盾的存在增加了語言在表意時的不確定性,從而為文本提供了多種解讀的可能性,這姑且可以視為對作家言說不盡的無奈的一種補償。
自由是每個人都在追求的,卻往往因為社會的動蕩、自我的異化、內心的分裂而使自由的實現(xiàn)充滿了局限性和悖論性。我們追求自我,也想通過文字表達對自我的訴求,但文字往往不能如實呈現(xiàn)已經(jīng)經(jīng)歷的事情和內心的本原狀態(tài),以致通過文字呈現(xiàn)的更多的是被創(chuàng)造的自我,從而失去了自我的真實性。在文學傳達中的言意矛盾在遮蔽作者表意準確性的同時,也為文本的多重解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增強了文本詮釋時的底蘊。
參考文獻:
〔1〕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R].2007.
〔2〕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52.
〔3〕陳才宇.金色筆記閱讀提示與背景材料[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64.
〔4〕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40.
〔5〕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3.
(責任編輯 孫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