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賀
曾經(jīng)聽人這樣說過:一個家庭經(jīng)常熱鬧于否,就要看這個家庭里是否有一個小孩子。這句話確實不錯,家庭里的歡笑聲常常來自于孩子的玩鬧,因為孩子的玩鬧,給家庭帶來許多歡笑、溫馨、生機與活力。其實孩子這時候的玩鬧,就是他們自創(chuàng)的、自娛自樂的——活動。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活動。孩子呱呱墜地之后,父母長輩為他們創(chuàng)設活動,與他們嬉戲玩耍,讓他們度過了幸福的嬰孩兒時代;隨著生命之河的流淌,孩子踏進了幼兒園,幼兒園的老師為他們創(chuàng)設活動,讓他們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幼兒時代;在歡樂的成長中,孩子帶著好奇走進了小學校園,佩戴上了紅領巾,成為了少先隊的一員,作為老師和輔導員的我們,又該如何讓21世紀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度過一個歡樂的童年?我想答案就是——多為他們創(chuàng)造活動的機會、提供活動的時間、創(chuàng)設有趣的活動,讓活動繼續(xù)陪伴他們成長,讓活動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的“調(diào)味劑”,讓活動成為他們生命成長的搖籃。
一、活動——激起了學生的蓬勃朝氣
21世紀的孩子,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雖然家中有父母長輩的呵護和陪伴,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們的活動已不再局限于家庭空間,進入小學校園的孩子開始喜歡更多的群體活動和戶外活動。
(一)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感染力
教育提倡以育人為本,育人就不應該只是傳授知識,更應該關注生命個體是否在學習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是否在學習中感受了生命的快樂。作為教育工作者,也應該考慮教育是否因生命個體的快樂而達到了教育生命的目的,而讓生命受到了教育。課堂活動為教育提供了以“育人為本”的契機。
我個人認為課堂活動分為科技活動、實驗活動、音樂活動、智力活動等教育教學活動以及班、隊會活動,而我們常接觸的就是教育教學活動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課,往往有活動在其中加以充實,或者說是活動給課堂增加了“調(diào)味劑”,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更有興趣。
近幾年來,我一直擔任國學教學工作,感覺不管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的學生,都喜歡活動。因此,我常在課堂上加入一些游戲活動、創(chuàng)編活動、表演活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qū)W生的潛力,展示學生的特長。我曾在兩個同年級的班級做過一個試驗,相同的一課內(nèi)容,在一個平時上課很活躍的班級上課時就一直以“聽、讀、學”為主,而在另一個平時上課相對要安靜一點兒的班級上課時在“聽、讀、學”之間適時加入一些活動。結(jié)果,兩堂課下來,我明顯感覺到了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一是課堂氣氛的區(qū)別,一個呆板,一個活躍;二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區(qū)別,一個積極,一個沉悶;三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區(qū)別,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這樣的差別讓我體會到了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我想,如果我們在每一門學科教學中都滲透一些與之相關的活動,一定會改變一些教育中尷尬的現(xiàn)狀。
(二)班、隊會活動對學生的誘惑力
何為班隊會活動?其實很多輔導員并未真正去思考過這個問題。很多時候,他們把班隊會活動課就當成了“思想教育課”,或者是“說事兒”課,更有甚者把班隊會活動課當成了“罵人課”。以前自己當班主任時也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但在擔任大隊輔導員之后,從一次對大隊委、中隊委的調(diào)查中了解到,學生是多么希望“要回”他們的班隊會活動課。在所有被調(diào)查的學生中,出乎我意料的很多人都不喜歡班隊會課,究其原因是班會課很多時候老師并沒有按要求開展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而是以“說教”為主。結(jié)果,被調(diào)查的學生中,沒有一個喜歡這樣的班隊會活動。到今天為止,那次調(diào)查的情景在我腦中還記憶猶新。當時,許多學生都苦著臉,為老師把他們的班隊會活動課“占為己有”了而不滿,甚至是抱怨。也有少數(shù)幾個學生一臉的興奮,因為老師常招集班隊干部商量如何開展班隊活動,甚至很多時候老師都讓他們自己設計喜歡的班隊會活動,別的學生聽他們說了后,臉上的表情是“好羨慕”。
為什么“六·一”兒童節(jié)的時候?qū)W生會激動得睡不著覺?為什么田徑運動會的時候?qū)W生會斗志昂揚?為什么演講比賽的時候?qū)W生會磨拳擦掌?為什么手工制作的時候?qū)W生會興奮異常?為什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這是屬于他們的活動,因為這些活動讓他們大顯身手,這些活動可以讓他們盡情歡呼、盡情跳躍!
為此,我認為要盡展班隊會活動的魅力,作為輔導員,就應該多設計各種適合學生年齡、身心要求,學生喜聞樂見的主題教育活動、小型文藝活動。而作為學校,就應該多開展一些大型的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喜歡上班隊會活動,從而在老師所設計的各種活動中受到教育,同時,也通過活動給學生提供鍛煉自我的平臺,給他們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特長的機會,也讓他們在參與活動的設計和籌劃中提高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
二、活動——展現(xiàn)師生活力,讓生命綻放異彩
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或公益活動的時間很少。我參加工作已經(jīng)十幾年了,在擔任大隊輔導員工作以前,跟許多老師一樣每天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在擔任大隊輔導員工作以后,我感覺到自身在參與各種活動后有了許多的變化。
每次活動雖然緊張而繁忙,但我看到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流露出來的真情實感,讓我感到童心的純真,自己心靈深處也被他們凈化,被他們的笑感染,我也會流露出開心的、無所顧忌的笑。每次活動后都讓我感覺又有了一些收獲。在日積月累中,除了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以外,最大的收獲就是:在參與各種活動中,因為經(jīng)常與學生待在一起,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好像又回到了童年的快樂時光,又回到了少先隊員時代。我在與他們的接觸中忘記了許多生活、工作中的煩惱與憂愁,學會了每天都給自己一點兒陽光讓生命蓬勃向上。
很多老師在面對學生學習成績不好或者思想不好時,總會說起一句話:五根手指都不一樣齊,更何況孩子呢?這句話在寬慰自己之余也有直面事實的感覺,我們得承認世上所有的人不可能一樣。但反過來想想,五根手指每一根都有它的作用和特長,那作為生命個體的我們和學生當然也是如此了。因為每個生命各有其用和特長,才會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異彩紛呈。而我們在面對幾十個學生時,除了從學習上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特長外,還應該多開展活動,讓學生的特長展示出來。
生命離不開運動,生命更離不開活動。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學生的世界,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學校每次組織一項活動后,某只“丑小鴨”突然就變成了“白天鵝”;或者大家眼中的“調(diào)皮王”突然就變成了“英雄”。而老師則會感嘆:“呀!原來XX唱歌這么好聽??!”或者是“XX班的XX平時一聲不響,真看不出他的表演能力這么強”……諸如此類的話語,相信從很多老師嘴里說出來過。
因為活動,我們才感受到了學生的蓬勃朝氣;因為活動,才發(fā)現(xiàn)了不同學生的特長;也因為活動,才讓我們感嘆原來每個學生的生命都能如此美麗。生命中健康有益的活動,就像母親的搖籃,讓學生的成長如此溫馨、放松、幸福。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站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