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生本 學生主體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35-02
歷史是一條奔馳前涌的長流,我在其中只占了一個很小的點,真是前途渺渺,后顧茫茫。倘不明察歷史的趨向,那人生將無所適從,無所歸依,有如荒海窮洋,孤舟飄泛。[1]
初聞“生本教育”這個詞,感覺茫然,可是我們學校的校長卻是非常熱情,把郭思樂教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發(fā)給教師們,讓教師們在讀書中逐步改變原先的“師本觀念”。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生本教育”,然而在進一步的教學中我卻仍然是一頭霧水,不知如何設計教學的模式,總希望能找到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加以模仿,同時心里還是有些顧慮,就在這種種顧慮中我開始了摸索前行,一開始,覺得很不順手,學生不習慣,我感覺更忙亂,可以說是在磕磕絆絆中摸索。
那天去實驗中學聽郭思樂教授的講課,我忽然醍醐灌頂,對“生本教育”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并從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中看到了希望,心中似乎有種沖動,想立馬走上自己的課堂,讓自己的孩子們也充分享受到這種美好的教育。我在聽完郭教授的講課后,回到自己的學校,在自己的課堂上,進一步落實“生本教育”理念,并獲得了一些感悟。
毛澤東主席曾說:“有了學問,懂得歷史,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不曉得歷史,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2],由此可知歷史的重要。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貫徹“生本教育”才能使學生學好歷史呢?學以致用,光懂不行,還要善于分析總結,將歷史的經歷變成自己的經歷,這樣你才能理解得更深,也才能看得更遠,站在歷史的角度和高度來看問題,你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樣,能看得更深、更遠,變成真正的智者。
在講授《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我和我的學生共同詮釋這節(jié)課,遵循時代性原則,使本課兼容近現(xiàn)代衣食住行,中外對照,既增強了趣味性,又發(fā)揮了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意猶未盡的學習了本課,他們的熱情與想象完全得到了釋放。我讓他們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去總結時代的烙印。他們與我共同體驗了課堂成功的喜悅,讓他們自己感悟到時代的特征。簡單的一節(jié)課,如果是按照我以前的教學理念,我會自己主導并且嫻熟的表演完這節(jié)課,自己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講個不停,學生們干巴巴的坐在那里聽,課堂秩序是挺好,但學生本身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即便是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但也只是“蜻蜓點水”,幾分鐘而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來。
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孩子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他們會特別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強,在這種氛圍中學習,孩子們很放松,他們得到了釋放,在課堂上很放得開,對學習更加有興趣了。
在進行生本教育時,我們必須從三個方面進行解決:知識目標、方法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進行解決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必修二的核心內容是經濟。學習經濟史,存在著很多問題:1.缺乏通史的線索貫穿。2.對歷史問題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3.缺乏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4.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缺乏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老師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美。那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呢?這里就要運用到講述法的優(yōu)勢,但光運用講述法肯定是不行的,還要把整體設計好,讓學生感受到:雖為人為,宛若天成。怎樣做到呢?首先整體風格要統(tǒng)一協(xié)調,其次就是設計教學主題片段,片段主題的設計要貼切、形象和生動,三是前后過渡要自然。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把生本教育真正貫徹到新形勢下,才能讓初中升上來的學生自然而然的愛上歷史。
新課程標準倡導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為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新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師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體驗,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很重要,現(xiàn)有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一些教學活動建議,這些教學活動建議僅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給歷史教師一種活動啟示、一種設計思路。每位老師都可以根據(jù)各自的條件、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開辟多種途徑,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成為一種有生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歷史教育——思想不能缺席》
[2]《毛澤東同志談讀書》
作者簡介:
孫書秀(1982-),女,山東聊城人,山東省聊城第二中學教師,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