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心準課
課前精心準備,將工夫下在備課上,上課前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因為只有深入地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在上課前不僅要反復鉆研教材,還應對如何調控課堂做多手準備:比如,這是一節(jié)學生動手操作較多的課,課堂氣氛本身就容易活躍,課前就應有心理準備,如何把握全局,既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又不能一發(fā)不可收拾,致使學習任務無法完成;數學課大多是內容枯燥乏味,特別是初三數學課,而且還很復雜,對于這一類型的課,既要合理安排這一課時的時段,盡量安排在學生對知識接受能力較強的時間,比如上午第一、二節(jié)課,課前最好能安排相關鏈接,增強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目標能夠順利完成。
二、關心學生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屬于青春期,校園以外的世界對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好多學生迷上課堂以外的東西,比如男生愛玩網絡游戲,女生迷上電視劇、言情小說,以及青春期的朦朧情感都會影響學生的課堂情緒,而現在的學生又較敏感,自尊心較強,既不能在課堂上當眾批評他,課后交流也應注意方法。還有些學生因為家庭問題,比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單親家庭的孩子,種種因素都回會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產生失眠、焦慮、厭食等最終失去學習興趣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預習是首要的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的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的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逐詞逐句閱讀相關學習內容,聯系以前所學過的相關知識,深刻理解本節(jié)課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畫出哪些地方不會,并及時做好記錄,為下一節(jié)上課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礎。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了,需要每天堅持預習。同時,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相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當作任務來完成,而要將它看作是學習新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做記號“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2、上課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主戰(zhàn)場。上課的時候,課前要準備好所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yè)本、工具書等,課上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們的發(fā)言,要積極和老師配合,隨時跟上老師的思路和節(jié)奏,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對分組討論的問題要積極踴妖,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同時,要養(yǎng)成一個善于記錄課堂筆記的習慣,要記錄學習的要點、學習新得、以及老師對教材的補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3、課后復習是對知識的鞏固和消化過程。課后一定要進行及時鞏固復習,就像牛吃草后要“反芻”一樣,對課上所學習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反思、總結,哪個地方會了,哪個地方還不會。課后復習一般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總復習,不同的復習階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平時復習的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常復習,牢固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
四、重視組織教學,實現教師的自我調控
1、重視激趣。教與學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難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果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過程中一味灌輸,學生無疑對所學的知識注意不夠,所獲無幾。因此教師必須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保持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為此,在學習一門新課程之前,教師應扼要敘述該學科的歷史發(fā)展過程,闡明學習該學科的重要意義及作用;2、靈活應變。 自然各課時要設計好一個比較理想的程序,寫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教案。但在課堂教學中不應過分地受到課前設計好的模式及教案的約束,要根據可能出現的情況靈活更改不適之處,臨機處理各種問題。善于處理可能出現的“突發(fā)事件”,機智地加以引導,這就要求教師明察秋毫,隨時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憑課堂教學的“直覺”當即悟出知識傳授的正誤、深淺、難易、快慢、詳略、疏密,從而相應調整教學內容,用新的設想和方案予以補救,使教學更切近于學生實際,不要受原有教案的約束。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3、控制情緒。教師的情感對學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由于教師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學生大腦皮層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產生了輕松愉悅的心理,學習的興趣便越來越濃厚。一位老教師的課就達到這種境界。有一次,他應邀給一個陌生班的學生上示范課,當他發(fā)出“上課”的指令后,學生反應不強,在此情況下,他并不急于開講,而是和顏悅色地提議:“我們唱支歌吧!”他也很投入地跟同學一起唱,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師生的心理距離拉近了。之后他又以商量的口氣問學生:“你們希望老師講什么?”學生提出了要求,他根據學生的需要,迅速調整了授課內容,接下來的教學可謂水到渠成。不難看出,這位老教師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心境良好,特別注意授課開始時對學生愉悅情感的引發(fā)和培養(yǎng),因而師生關系融洽,教學效果甚佳。上例中,課堂的失控與教師缺乏引導有關;4、注重激勵。教育機智體現了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一種主要心理能力,而教師對學生情感的積極投射又是這一心理能力的突出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微笑、激勵、共鳴都帶有教育機智的濃厚色彩,尤其是激勵,起著引導學生敢于質疑獲取新知的作用,促使他們在成功的歡樂中充滿信心地學習。教師要隨時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予以關注,對表現好的要表揚和肯定,從而帶動和影響其他學生注意自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