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云青
【摘 要】隨著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日趨深入,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能力成為當前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性的重要途徑。高中歷史是一門重要學科,但鑒于歷史課程需要記憶與背誦眾多知識點,熟悉不同歷史脈絡與人物關系等,很多學生感到枯燥,學習興趣不高,影響到學習效果。由此,構建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目標可以達到教學目標,由不同分支目標構成總學習目標,使學生可以逐步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歷史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學習目標
在最新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中提出了通過設置研究性學習目標從而改變學習現(xiàn)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方式,通過這種最新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加科學的、生動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下面將對高中歷史教育中研究性學習實踐進行分析,結合教學案例探究研究性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
1.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建立在興趣基礎上,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才能真正接受并領會一門學科。如果學生從心里上對歷史課程存在抵觸與反感心理,自主探究將如同紙上談兵。由此,對于缺少歷史學習興趣的學生,教師的工作不是逼迫學生學習,而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熱情與積極性[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熟練運用教材,強化教學藝術性或者巧妙構思“板書”,使學生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均可以達到吸引學生目光的效果,也可以通過設置巧妙情景,引導學生參與的方式激發(fā)探究興趣。
2.加強引導
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固然重要,而適當引導也很重要。需要帶領學生將教材的知識點與歷史脈絡縷清,降低學習與記憶的難度,告知學生閱讀教材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概況出不同段落、不同章節(jié)的重要知識點,總結出歷史特征,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3.深入探究,保證質(zhì)量
“學以致用”,習慣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看待歷史問題。研究性學習應用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但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教會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應用方法后,還需要通過實踐檢驗,重點不是在記憶知識,而是在于透過歷史事件或者人物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出科學探究意識是關鍵。
二、教學案例探究
1.教學設計
從《戊戌變法》這一課開始會陸續(xù)學習中國近代遭受侵略的歷史,在侵略國瘋狂瓜分中國領土時,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抱著“救亡圖存”的目標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救亡運動,這是學習《戊戌變法》這一課時的綱要,要求學生熟讀教材,掌握戊戌變法的產(chǎn)生背景與過程、相關人物、對我國近代歷史產(chǎn)生的影響等。以小組為單位分配學習任務,每一位同學均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可以通過收集資料或者詢問教師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要求全體同學均參與討論與學習,均要進行小組討論,由每組小組長構建知識體系,最后由教師評價并指導。
2.學習目標
(1)基礎知識本課涉及到非常多的歷史人物,包括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涉及到以下會館:保國會、強學會;涉及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個歷史事件。
(2)思想教育目標明確通過實施這次變法對中國傳統(tǒng)制度、文化、經(jīng)濟、軍事等造成的影響,其實質(zhì)是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變法,培養(yǎng)出學生愛國情懷。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學習資料過程中的動手能力與總結能力、培養(yǎng)了合作學習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知識銜接與整合能力等。
3.教學過程
教師提出戊戌變法的背景,提出此次學習的任務,概況主要內(nèi)容,然后展示課件,見圖1。劃分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教材,標記處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完成閱讀與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由其他小組成員糾正,最后由教師點評與完善。課程接近尾聲可由教師總結并號召全體同學,銘記歷史,總結經(jīng)驗教訓,以增強愛國情懷,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圖1課堂課件
三、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中構建研究性學習目標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使教學更加有序開展,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同時使學生動手能力、總結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知識銜接與整合能力等得到提高,是值得嘗試與應用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馬明.高中歷史“體驗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