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標 (余姚中學 浙江余姚 315400) ●唐恒鈞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
三點共線定理及應用
●李建標 (余姚中學 浙江余姚 315400) ●唐恒鈞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縱觀近幾年的數(shù)學高考試題,十分強調幾何背景和代數(shù)性質的結合.其中對于不少點在直線上的問題,可由平面向量中的三點共線定理順利求解.由三點共線的推論則可進一步求解平面區(qū)域中的變量范圍計算、平面區(qū)域有關的面積問題.文章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闡述三點共線定理在平面向量問題中的應用價值及操作方式.
向量;三點共線定理;推論;變量范圍;區(qū)域面積
因為向量具有代數(shù)形式(有序實數(shù)對表示)與幾何形式(有向線段表示)的雙重特點,所以不少平面向量試題都強調幾何背景和代數(shù)性質的結合,要求學生綜合運用邏輯推理和運算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類試題簡潔、新穎、思維靈活性強,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其中以線段或直線為背景的一類題常與三點共線定理有關.筆者綜合研究三點共線定理及它在各類問題中的應用.
故點A,B,P共線.
(必要性)因為點A,B,P共線,所以
令μ=1-λ,于是
λ+μ=1.
從推導過程知:當λ∈(0,1)時,μ∈(0,1)且點P在線段AB上;當λ>1時,μ<0且點P在BA的延長線上;當λ<0時,μ>1且點P在AB的延長線上.
1)點C在直線AB的外側(不含點O的一側)的充要條件是λ+μ>1;
2)點C在直線AB的內側(含點O的一側)的充要條件是λ+μ<1.
圖1
1)證明 (必要性)如圖1,聯(lián)結OC,AB,相交于點C′,則存在實數(shù)m(其中m>1)使得
于是
λ+μ=m(x′+y′)=m>1.
(充分性)因為λ+μ>1,所以存在m>1,使得
λ=mx′,μ=my′,
且
x′+y′=1,
從而
λ+μ=m(x′+y′)=m>1,
因為點C′在直線AB上,所以點C在直線AB外側.
同理可證推論1的第2)個結論(略).
推論2 如圖2,過點O作l2∥l1,則l2,l1把平面分成3個部分:第Ⅰ區(qū)域λ+μ>1,第Ⅱ區(qū)域0<λ+μ<1,第Ⅲ區(qū)域λ+μ<0.
圖2 圖3
考向1 點在線上
故
圖4 圖5
圖6 圖7
λ+μ=m(x+y)=m.顯然當點P與點B重合時,λ+μ取到最小值,此時
從而
即
故
考向2 平面區(qū)域中的變量范圍計算問題
圖8 圖9
分析 由三點共線定理知,當P在邊DC上運動時,x+y=1,△ADC所在區(qū)域可以用平行直線DC的一簇平行線表示.如圖9,由推論2知平行線向左下移動至直線l1(其中l(wèi)1∥CD,且l1過點O)處時,x+y=0;平移至直線l2(其中l(wèi)2∥CD,且l2過點A)處時,x+y=-1,因此x+y的取值范圍為[-1,1].
變式1 例3中的條件不變,求x+2y的取值范圍.
圖10 圖11
變式2 例3中的條件不變,求2x+y的取值范圍.
考向3 與平面區(qū)域有關的面積問題
( )
圖12 圖13
( )
A.8 B.16 C.32 D.64
圖14
分析 由推論3知λ≥0,μ≥0且λ+μ≤1,因此當a≥0,b≥0時,原不等式即為aλ+bμ≤2,如圖14,亦即
從而
故
總之,向量是數(shù)形結合的重要橋梁,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有效工具.為此,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向量及其三點共線定理的教學,并逐步加強向量在幾何問題與線性規(guī)劃應用方面的教學,切實發(fā)揮好向量的橋梁與工具作用.
[1] 梁懿濤.平面向量三點共線定理的推論及空間推廣[J].中學數(shù)學研究,2011(7):47-49.
[2] 馬海龍.平面向量三點共線與等和線妙用[J].數(shù)學之友,2014(4):61-62.
2016-02-25;
2016-03-28.
李建標(1973-),男,浙江余姚人,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數(shù)學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6)06-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