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利霞 周 芬 盧進杰
?
品管圈在降低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效果觀察
羅利霞 周 芬 盧進杰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組對深靜脈置管患者進行現(xiàn)況調查,要因分析,改進對策,制定管道固定的流程和護理措施。將實施品管圈前后深靜脈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進行對比。結果:品管圈活動前深靜脈拔管率為10.8%,活動后拔管率為4.1%,比活動前降低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活動后平均置管時間液明顯少于活動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開展品管圈活動有效降低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提高圈員團隊精神、解決問題能力、管理意識,規(guī)范管道固定方法和護理流程都具有顯著的作用。
品管圈活動;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
非計劃性拔管是指未經醫(yī)護人員同意,患者自行將插管拔出或人為導致意外插管脫出,亦或是由于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不得不將插管拔出的問題,亦稱為意外脫管[1-4],是臨床風險管理中的重點問題之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順利治療和有效康復,不僅增加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在目前醫(yī)患關系緊張的現(xiàn)狀下,還有可能誘發(fā)醫(yī)患糾紛,給其他各項工作帶來麻煩[1-2]。努力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是患者所愿,更是醫(yī)者之責。品管圈是1962年日本石川馨博士創(chuàng)立的一種通過由相同、相近或互補之工作場所的人組成小團體,以達到相互協(xié)作、集思廣益,進而提高管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的管理方法[4-6]。這種方法早期多應用于企業(yè)管理,后逐漸被引入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管理,成為提高護理管理質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我心血管醫(yī)學部CCU病區(qū)于2014年1~9月開展“降低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的品管圈活動,針對患者深靜脈置管后出現(xiàn)患者意外拔管的問題,運用品管圈方法進行分析,討論和整改,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1~9月品管圈活動前的130例深靜脈置管患者男65例,女65例;年齡60~90歲,平均年齡為77歲;股靜脈置管117例,頸內靜脈置管8例,鎖骨下靜脈置管5例;平均置管時間10 d。品管圈活動后共搜集2015年4~12月的122例深靜脈置管患者,男55例,女67例;患者年齡以60~90歲為主,平均年齡為78歲;其中股靜脈置管83例,頸內靜脈置管5例,鎖骨下靜脈置管34例,平均置管時間12 d。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 為了探究品管圈活動對降低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效果,首先成立品管圈(QCC)小組,活動時間2014年12月~2015年3月,為期5個月。共有圈員10名,其中包括1名副主任醫(yī)師,1名主治醫(yī)師,2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2名護士。小組成員年齡為25~44歲,學歷為大專及本科。小組成員投票選出圈長,科主任擔任輔導員。
1.2.2 主題選定 圈內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法提供多個可實行的主題。根據建議主題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選定“降低CCU深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率”為本次活動主題,定活動計劃,確定活動周期為5個月,每月召開圈會1~2次,每次1~2 h,集中全體圈員匯報活動進展情況,商討解決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加以整改、實施、效果評價以及資料的整理和總結。
1.2.3 現(xiàn)狀調查 品管圈活動前搜集在我科進行深靜脈置管的130例患者,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的患者共14例,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為10.8%。其中因管道固定不良、約束不合理導致拔管的有7例;未及時使用鎮(zhèn)靜劑導致拔管的有1例,護
士健康宣教不到位,深靜脈管道護理操作不當導致拔管的有2例;患者對置管認識不足導致拔管的有1例;因約束工具差,科室缺少深靜脈置管護理宣教相關資料導致拔管的有2例;因客觀環(huán)境導致拔管的有1例。品管圈成員通過檢查表的方式統(tǒng)計非計劃性拔管的原因發(fā)現(xiàn):方法因素是造成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因這個原因造成的非計劃性拔管患者占非計劃性拔管患者總數(shù)的57.10%,而約束不合理、管道固定不牢占其中87.50%。其次,健康宣傳不到位、護理操作不當、患者對置管重要性認識不足的人為因素也是造成非計劃性拔管的重要原因,見圖1。
圖1 不同原因的非計劃性拔管人數(shù)及累計百分比
1.2.4 要因分析 把握事情發(fā)生的根源是制定有效措施的前提和基礎,在檢查表的基礎上,經過圈員討論,利用魚骨圖進一步深層次的探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產生的根源(圖2)。我們采用頭腦風暴對人、物、法、環(huán)4個方面進行要因分析,最后經過討論確認;約束不合理、導管固定不牢、健康宣傳不到位、患者對置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改善重點。
圖2 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要因分析魚骨圖
1.2.5 設定改進目標值 運用公式計算目標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圈能力×改善重點),目標值=10.8 %-(10.8 %×72.3 %×78.6 %)×100 %=4.7 %,改善幅度=(現(xiàn)況值-目標值)/目標值×100 %=(10.80-4.70)/10.80×100 %=56 %。設定目標為2014年1~9月非計劃拔管率由活動前的10.8 %降低至4.7 %,該善幅度為56 %。
1.2.6 擬定改進對策 根據擬定的目標,針對問題需要改善的4個重點,按照品管圈方法擬定了4個對應的舉措。針對置管固定不牢的問題,采用相應的措施改進固定方法,主要是縮短縫線口和穿刺口之間的距離;針對約束不合理問題、健康宣傳不到位和患者對置管重要性認識不足等問題,采取有步驟進行加強培訓和宣教(表1)。
表1 針對改善重點制定應對對策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深靜脈非計劃性拔管率。比較兩組的平均置管時間。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2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深靜脈非計劃性拔管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深靜脈非計劃性拔管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的平均置管時間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平均置管時間比較
2.3 無形成果 全體圈員在此次活動中除在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的同時,圈員對品管圈手法的掌握有了較大提升,團隊精神、管理意識、溝通協(xié)調能力、活動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圖3)。
圖3 無形成果雷達圖
深靜脈置管是CCU監(jiān)護病房中較為普遍的操作,但也伴隨著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針對非計劃性拔管對患者產生治療和費用的負擔、對醫(yī)者造成工作影響、對醫(yī)用材料造成浪費3個方面的原因,我科室開展了品管圈活動,通過科學的管理手段,找出造成非計劃性拔管的深層次原因,有針對性的采取應對措施,從本次活動結果顯示深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從10.80%降低到只有4.10%,超額的實現(xiàn)了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的既定目標。此次品管圈活動的成功,提示這種以小組團隊協(xié)作為基礎的品管圈管理形式,能夠做到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深層次挖掘護理不良事件產生的根源并針對性改進,有助于提升醫(yī)療護理的效率和質量,值得推廣。
[1] 李月美,張玉清,羅明琴,等.品管圈活動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J].護理學雜志,2014,29(16):61-64.
[2] 潘 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ICU中心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1-14.
[3] 趙 焱,趙美楊,宋春玲,等.品管圈活動降低外周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率[J].吉林醫(yī)學,2014,35(27):6151-6152.
[4] 張小紅,許月萍.運用品管圈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的實踐[J].醫(yī)院管理論壇,2012,29(7):19-21.
[5] 許慶珍,宋瑰琦,任玉珍,等.應用品管圈降低食管癌術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1):73-76.
[6] 黃彩云,覃紅梅.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47-49.
(本文編輯 馮曉倩)
Effect observ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on reducing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ization
LUO Li-xia,ZHOU Fen,LU Jin-jie
(Guangzhou Red Cross Hospital,Guangzhou 510220)
s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in reducing unplanned extubation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catheter. Methods: Establishing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 to conduct survey of status quo and main reasons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in catheteriz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pipeline fixation process and care measures were made. The deep vein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ate of deep venous extubation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was 10.8% and the rate of postoperative extubation was 4.1%, which was 6.7%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verage tube implanted time after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was less than that befor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It is significant to reduce the unplanned extubation rate, improve the team spirit, solve the problem, manage the consciousness and standardize the tube fixation method and nursing process by implementing the quality control activitie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Deep venous catheterization;Unplanned extubation
510220 廣州市 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心血管醫(yī)學部
羅利霞:女,本科,副主任護師
2016-07-13)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