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軍(河北省平山縣蛟潭莊鎮(zhèn)中心校,河北 石家莊 050400)
?
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幾點體會
王瑞軍
(河北省平山縣蛟潭莊鎮(zhèn)中心校,河北 石家莊 050400)
摘要:抓好小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內容,是小學老師們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tài)。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f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fā)揮其主體作用。
關鍵詞:思想品德;家庭參與;教學方法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yōu)橹饕繕恕PW階段是一個人德、智、體、美諸方面發(fā)展的奠基階段,也是進行德育的最佳時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不僅會給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帶來困難,而且還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因此,抓好小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和內容,是小學老師們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從小學生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要認真地、堅持不懈地抓養(yǎng)成教育,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重要問題。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其內容涵蓋了品德教育、勞動教育、社會教育和科學教育。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
小學生年齡小,沒有相應的學習目標。因此,上好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知識,對教材不僅懂得,而且要熟悉,運用自如一認識角度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溶化為一體,達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掌握教材。教學時必須在學生已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拓寬延伸,選用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證,使小學生的認識結構和教學結構融為一體,幫助學生走出低谷。要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處于最佳狀態(tài)。要知識與能力、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要求與因材施教的關系,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對于難點教材采取前有孕伏,減緩坡度,螺旋上升的辦法,既重視直接感知,又注意從已知推出未知,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心理。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課余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靈活應用,充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一)突出“主體參與”。所謂“主體參與”,是指不僅把學生作為學的主體,而且要看作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發(fā)揮其主動性、能動性,達到鍛煉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素質教育則是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上,即把學生視為具有多方面發(fā)展需要和發(fā)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人。思想品德課的實踐教學,就是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出發(f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參與,更好地發(fā)揮其主體作用。比如,在課堂上,筆者鼓勵學生談自己的親身經歷,談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當眾提出來,然后發(fā)動同學們一起“會診”,從課本中尋找“良方”,運用心理品質的有關知識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許多煩惱,諸如人際關系、考試焦慮、心理障礙等。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教師根據(jù)課本,設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情理交融,從而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運用這一方法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和師生的特點選擇情景類型,如畫面再現(xiàn)、音樂渲染、實物演示、生活顯示、語言描述等等不同類型的情景。設計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學生喜聞樂見或引發(fā)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當學生離開情境同樣可以有效地學習時,就沒有必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
(三)樹立榜樣法。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模仿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根據(jù)教學目標,以領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邊的朋友同學為典型,分析他們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產生高貴品質的原因。通過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觀念具體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學生感到可親、可信、可學。運用典型分析法必須注意選擇典型,根據(jù)教學目標來確定選擇什么樣的典型,也就是說要注意典型選擇的針對性和突出性。學習典型的目的在于見行動,引導學生的踐行。如學習邱少云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上完課之后要經常讓學生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覺遵守紀律,這樣才能收到實效。
(四)注重探究。 教學中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 的核心。 現(xiàn)代社會本身及人們對于社會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 因此, 對于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 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他們在向未知和疑問的探討研究過程中,經常是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的。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所以,教師應該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充滿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小學生在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可以組織學生掃烈士墓,聽英雄事跡,以此來培養(yǎng)同學們?yōu)閲鵂幑?,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斗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遠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既要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學生暴露出來的思想、觀點和行為,給予正確的評價和指導,還要指出今后應怎樣用學習的道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即能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問題的興趣,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的道理、觀點去聯(lián)系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析認識問題,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小學生進一步全面健康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顧文芳.分析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 吉林教育. 2014(04)
[2] 郭睿.思想品德課教學調研引發(fā)的思考[J]. 西藏教育. 2013(05)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