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賽紅
【摘 要】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必須適應時代發(fā)展趨勢,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快樂感,促進學生有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人文教育轉(zhuǎn)變。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人文性
許多老師在班里設置“生物觀察角”。引導學生通過親自觀察將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成日記。這樣學生寫出的日記就很真實很生動。有的班在教室養(yǎng)了幾個蠶,讓學生細致的觀察春蠶一生的變化。通過觀察,學生寫出了《與蠶相伴的日子》。有的班級讓學生自己種蒜苗,觀察蒜苗種植、發(fā)芽、成長的過程,進行蒜苗種植展覽;有的班級把柳枝種在教室里,通過長期觀察,寫出了《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活動鍛煉了孩子仔細觀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過程中體驗到付出與收獲的幸福。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就在于眾教師隨著教齡的增長,越來越?jīng)]有了自己的思想,不知道為何而教,也不知道要把學生帶到什么地方去。更多的教師在教學中完成的只是對語言文字的咀嚼。而眾多的教師幾乎不理解文字與文化間的關系,以至于太多的語文教學變得沒有文化品味。
新課程改革實踐中,個人認為語文課似乎過多地重視人文性,而弱化了工具性。而本次的研討活動讓我們感受到課堂上浮躁的感悟少了;課堂上多媒體演示少了;課堂上資料補充少了;課堂上形同虛設的小組討論少了……學生語文基本訓練點呈現(xiàn)了多樣化的趨勢。當陽實小的胡詠梅老師執(zhí)教的《小松鼠找花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課堂,而不是作秀的課堂。老師砸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識字、寫字。牢牢抓住了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一張簡單的黑色色卡紙,畫上工整的田字格,老師一筆一劃地引導學生進行“生”的書寫。教師示范后,再請學生書空,最后在田字格書寫。整個指導的過程十分具體。如果說有什么遺憾的話,我根據(jù)自己寫字教學的經(jīng)驗,我認為每次提筆寫字時,教師要強調(diào)學生寫字姿和執(zhí)筆姿勢。在寫字時,首先要讓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結構。明確各部分構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準確的位置。如“生”是獨體字,寫好三橫是關鍵,三橫的長短有變化。長豎是壓線筆。有了整體上的認識,就可以讓學生一筆一畫寫,也就是手到。字要寫得規(guī)范、準確,并與范字進行比較。眼到,手到的同時,還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專心致志。只要每次的寫字教學落到實處,學生一定會對漢字的結構、形體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對寫字規(guī)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樣才能把字寫好,最終練成一手具有個人特點的漢字。只有簡單才不花哨,只有落實才會有效!蘇聯(lián)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么“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jù)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diào)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xiàn)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睘楹诵模瑢訉舆f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教學何去何從,最終的落腳點在哪里,要給予學生怎樣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是深刻還是淺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文本的鉆研。所以,教師要全身心地研讀文本,如果在瞬間有所觸動有所啟迪有所震撼,那么請珍惜這一瞬間,試著用精練而富有個性的語言總結出自己被觸動被震撼的原因。這些話語可能是文本的主旨。在捕捉文章主旨時,要注意兼顧獨特性與多樣性。所謂獨特性,是就一篇文章的主旨而言,要有自己具體的感受。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燕子》一課時,把文章的主旨確定為“美”。如,燕子外形美,春天景色美,燕子飛行美。看起來主旨很明確,但又好像少了些什么。仔細想,以下精妙的語言叩擊著我們的心靈:“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這不是一個“美”字所能涵蓋的。這分明是旺盛的生命,是生機與活力。如果以此理解主旨的話,內(nèi)涵就深刻多了。所謂多樣性,就是指文章的主旨可能是多層次、多角度的。就拿《去年的樹》一課來說吧,主旨可以確定為保護環(huán)境,可以確定為朋友間真誠的友誼,還可以確定為遵守諾言。如果把本課主旨單一化,就有可能在教學中扼殺學生的個性。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課文都可以利用背景補白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文章的質(zhì)量。
總之,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讓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強化情感體驗,寫學生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才能激發(fā)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實現(xiàn)作文內(nèi)容具體,表達真情實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