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紅濤(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河南 鄭州 450046)
?
淺析高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栗紅濤
(鄭州市第四十七中學,河南 鄭州 450046)
摘要: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是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呈現(xiàn)出弱化趨勢,這對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學生本身來說,都是應引起格外關注和亟待改變的。本文從高中學生責任弱化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針對性的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相關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高中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還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責任是一切良好美德的表現(xiàn)和基礎。美國品德教育聯(lián)合會主席麥克唐納曾說:“能力不足,責任可補,責任不夠,能力無法補:能力有限,責任無限。”高中學生要樹立對社會、對親人,對自己以及對自然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保障和動力支撐,教育工作者必須將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在學生中開展責任教育,培養(yǎng)學生敢于面對未來挑戰(zhàn),勇于承擔歷史重任,已成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它不僅是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但是目前,廣大教師和家長都普遍感到,今天的不少學生責任意識談薄,缺乏責任心,特別是高中的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據(jù)筆者調(diào)查,形成學生責任意識弱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家庭家長對子女過于溺愛是一個重要原因?,F(xiàn)在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在家中儼然以“小公主”、“小皇帝”自居,長輩的精心呵護和寬容伴隨著他們成長,久而久之,他們便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天塌下來有人頂著,與我無關”的不負責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
2.社會“黃賭毒”“拜金主義”等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是嚴重的?!鞍萁鹬髁x”思想給孩子們帶來了“做什么都得有報酬”的惡劣影響,“黃賭毒”及腐敗等其它不正之風嚴重侵蝕孩子們原本純潔的心靈,使他們追求享樂,不思進取,一切以我為中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幾乎成了一些學生的口頭禪。
3.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薄弱,部分教師教育無方,對于一些“不聽話”的學生聽之任之,不采取相應的措施。有的教師甚至認為,只要他們在學校里不打架,能平平安安過去就行。對學生這樣一個態(tài)度,怎能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呢?
4.學生:由于獨生子女一直處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位置,許多事情有家長包攬,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yǎng),對生活的艱辛,對社會發(fā)展缺乏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不知道該如何去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勞動,造成了他們對家庭、對社會、對自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
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涵蓋在學校、社會、家庭之中,是三大教育融合的核心,更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因此,學生責任意識培養(yǎng)不能僅列入教育理論的某個章節(jié),必須把它擺在與學校、社會、家庭教育相提并論的位置,只有實現(xiàn)了學生有效的責任意識教育,才能切實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學生的個體和群體的教育方能走上一條靈動的自新之路。
1.家庭,要充分激活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熱情。
教師要指導家長在家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學生接受責任意識教育的第一場所,也是最能讓學生耳濡目染的場所。學校應定期召開家長會,與學生家長多聯(lián)系、多溝通,幫助學生家長在家中對學生進行責任意識教育。
家長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讓學生在家中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使他們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長的言行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家長要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如關心國家大事,尊敬長輩,關心老人和小孩等,這些都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意識的作用。
2.社會,積極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環(huán)境。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教育措施和營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責任感的氛圍,確保學生有一定時間去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公益活動。同時各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社會娛樂場所的監(jiān)督管理,規(guī)范其經(jīng)營行為。嚴把輿論導向關,宣傳部門應提倡、引導,鼓勵每個社會成員參與到未成年人教育的隊伍中去,使全社會形成一種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輿論氛圍。
目前,一些高中的學生所看的書籍和雜志消極傾向比較嚴重,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比較大。宣傳部門應多出好書好雜志,極力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新聞媒體應對有關強化責任意識的事跡多予以報道,使人們的思想受觸動,行為受影響,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如:容閎(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者。中國留學生事業(yè)的先驅(qū),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其時,容閎在美國留學多年,已然完全融入西方的生活,并沒有迫切地想要回國,對他來說,很多東西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然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圣經(jīng)》中的一段話卻總是浮現(xiàn)在他腦海之中,提醒著他“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不看顧自己家里人,更是如此?!睂θ蓍b而言,“親屬”是誰,“家里人”是誰,這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然后,經(jīng)過151天的海上漂泊,容閎回到了祖國。
3.學校,著力營造以責任為標志的學校文化。
學生責任感的形成過程是在與人交往中觀察、模仿他人責任行為的一個學習過程,除了英雄和歷史人物的影響,父母、他人的言傳身教,以及大眾媒體所傳播的觀念對學生責任感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引導和榜樣作用外,在責任感形成的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榜樣作用是極為重要的。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學生要有責任感,首先教師要有責任感。如教師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隨手關掉流著水的水龍頭等,那么學生就同樣會跟著做。給學生樹立榜樣是必不可少的方式,教師自己對社會就缺乏責任感,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高度責任感?
對青少年進行責任感教育,科學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場所,在學校里,制定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并認真付諸實施,積極組織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根據(jù)實際情況讓學生承擔一定的任務,如青年志愿者活動、義務獻血活動等,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崗位,自己應盡的責任,可以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養(yǎng)成。
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責任感是一項由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因此,在對高中學生的教育中,學校和家庭可以綜合利用社會資源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責任感教育。通過實踐,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與特征,才能真正養(yǎng)成學生的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