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漪
(首都師范大學(xué),北京 100000)
從《喜福會》看中美文化的沖突和融合
李清漪
(首都師范大學(xué),北京 100000)
文化沖突一直是跨文化交際中研究的熱門話題。中美文化的沖突在世界交際中尤為明顯。譚恩美,一名華裔美國女性作家,通過她的經(jīng)典作品《喜福會》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中美文化沖突。本篇文章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文化沖突的 分析:家庭觀念觀、婚姻價值觀以及高低語境文化差異。最后,小說揭示通過長時間的溝通與磨合,母親們與女兒們之間用愛戰(zhàn)勝了文化沖突。
沖突;融合;文化差異;交流
文化在過去是某個區(qū)域的人類為了增強生存的可能性和生活的滿意度而自發(fā)形成的一種主觀概念和因素,久而久之它成為某個區(qū)域的人類為了更好的溝通和交流而形成的一種包括語言在內(nèi)的主觀意識形式。(Smovar et al, 2012)小說講述的主要是四位母親和四位女兒間的文化沖突以及因為愛最后實現(xiàn)了文化的融合。四位母親均出生于中國之后移民到美國,在美國生下各自的女兒,受到美國文化影響很大的四位女兒必定和固守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母親們有著很深的文化隔閡,但最后他們用愛逾越融合了這種文化差異。作者結(jié)合著自身經(jīng)歷,真切的詮釋出了母親與女兒間的文化沖突和融合。
(一)中美家庭觀念間的沖突。
中國文化趨向集體主義,因此在舊社會的中國,一個家族的人都會居住在一起,子女需要順從父母,有時候為了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不惜犧牲自身利益。然而美國文化強調(diào)個人主義,家庭關(guān)系概念比較松散,子女成人后就要脫離父母,稱為單獨的個體。在《喜福會》中,中美家庭觀念沖突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家庭榮譽和個人成就的沖突以及中國子女順從父母和美國子女獨立的沖突。
在《喜福會》中,吳素云和龔琳達兩位母親經(jīng)常用他們的女兒作為彼此競爭的對象。他們認為孩子的成敗象征著家庭的榮譽,然而孩子們并不這樣想。龔琳達的女兒微莉看到母親用自己和別人進行攀比,很是憤怒,最后為了讓母親失望不再利用她進行攀比竟因此想要放棄練習(xí)象棋。
《喜福會》中的四位母親希望孩子能夠順從自己的意愿,他們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附屬,這也是舊中國的觀念。然而,孩子們成長在強調(diào)獨立自主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對待母親的此種行為很是厭惡,他們做出了種種反叛行為,發(fā)起對自己母親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
(二)婚姻觀念觀的沖突。
在傳統(tǒng)的舊中國文化中,妻子應(yīng)該遵從于自己的丈夫,夫唱婦隨。家庭是由男性來進行主導(dǎo)。然而在美國文化中,夫妻關(guān)系是平等的,雙方共同賺錢養(yǎng)家,沒有地位上的差別。
《喜福會》中的母親們生長在舊中國,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對待丈夫很是順從。他們的女兒們雖然出生成長在美國,但是潛移默化也會受到母親婚姻觀的影響,雖然不會像他們母親一樣,但是和美國的女性相比,也是比較順從于自己的丈夫。安美的女兒露絲長大后嫁給了一個美國富二代,開始露絲感到自己的身份與丈夫差距懸殊,所以盡可能隱忍的做到讓丈夫滿意。然而,她的丈夫?qū)τ诼督z犧牲自己的隱忍的生活很是不能適應(yīng),因此露絲的婚姻出現(xiàn)了危機。之后經(jīng)過母親的點醒,露絲重新找回自我,不再為了丈夫隱忍的生活,最終也挽回了自己的婚姻。
(三)中美高低語境的文化沖突。
高語境交際是指說話者說話要委婉,不能太直接,大部分信息都隱藏于字里行間,需要聽者去推測。低語境交際是指說話者說話很直接,把所有的信息清楚直接的表達出來,不會拐彎抹角。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而美國文化為典型的低語境文化。微莉的未婚夫是個美國人,他和微莉母親琳達在家庭聚餐的飯桌上就產(chǎn)生了這種沖突。琳達在端上她最引以為豪的菜品時故意謙虛的說好像沒放夠鹽,這種表達表面上說不好,實際上她很自豪,在等著別人的夸獎,這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然而,微莉的未婚夫生活在低語境低文化中,對此渾然不知,竟然在菜上放了一大勺鹽。因此,琳達對女兒的未婚夫這一木訥行為很是不滿。之后,琳達的未婚夫也是自顧自的吃飯,完全沒有謙讓長輩的習(xí)慣,這也與中國文化相沖突。
四位女兒們在工作和婚姻中均遭受了不同等的困難與挫折,她們的母親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默默關(guān)懷,他們深受感動,也開始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母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認識到自己的根是在中國。以精美為例,她在母親過世后回到中國去見了自己的雙胞胎同母異父的姐姐,她放棄了對母親的埋怨,認識到了自己的根在中國,對中國文化也懷抱著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
在小說中,四位女兒也在糾結(jié)于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與自己的母親們相比,他們受到了美國文化的大部分影響,對中國文化接觸很少。但是與真正的美國人相比,他們又沒辦法全部接受美國文化,所以他們的身份很尷尬,處于中間人群,如果處理不好兩種文化的關(guān)系,他們很容易迷失。然而最后,四位女兒理解了兩種文化的本質(zhì),并以一種開放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xiàn)了自身兩種文化的融合。
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喜福會》中中美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文化沖突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中美家庭觀念的沖突,中美婚姻價值觀的沖突,中美高低語境文化的沖突。通過分析,我們知道文化沖突確實存在在不同文化之間。這部小說已有年頭,其中對中國文化的分析其實是舊中國的文化,比如婚戀觀和家庭觀。在現(xiàn)代中國,大部分人已經(jīng)摒棄了傳統(tǒng)觀念,在向西方文化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形成了現(xiàn)代獨特的新型觀念。
《喜福會》中母親們與女兒們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他們的思維文化肯定存在著差異,沖突肯定也會產(chǎn)生。然而,通過相互的理解和協(xié)調(diào),他們達成了相互的理解和尊重。這也表明不同的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讓整個地球村更加和諧多元美好。
[1]Samovar, L. A., Porter, R. E., & McDaniel, E. R. (2012).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I106
A
1671-864X(2016)10-0009-01
李清漪,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碩士研究生,首都師范大學(xué),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