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劍琴
摘 要:今年8月,山東省連發(fā)大學生電信詐騙致人死亡案件,本文通過分析電信詐騙案件將黑手伸向大學生的原因,提出當下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應對及制裁此類案件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電信詐騙;思考
2016年8月19日,已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的山東臨沂女孩徐某,被電信詐騙騙走9900元的學費后,在和父親去公安局報案回家的路上,因郁結于心,最終心臟驟停,不幸于21日離世。就在徐某尸骨未寒的8月23日,同在臨沂的臨沭縣大二學生宋某,也因遭遇電信詐騙,心臟驟停離世。
短短數日之內,兩名年輕的大學生均因電信詐騙而離世,這不得不引發(fā)我們的深思,為什么犯罪分子會選擇并沒有多少經濟能力的大學生作為犯罪對象?我們該怎樣類似的悲劇再次上演?
一、為什么犯罪分子會選擇并沒有多少經濟能力的大學生作為犯罪對象
第一,大學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缺失。雖然近幾年來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尤其是2014年暑假8月集中爆發(fā)的女大學生人身侵害案件發(fā)生后,讓家庭、學校和社會提高了大學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但是這樣的安全教育更多地集中在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上,針對大學生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的教育還沒有同步跟進。
第二,大學生生活環(huán)境相對單一,社會經驗匱乏,人生閱歷有限,尤其是即將上大學的新生,在長期的中、小學學習生活中,主要依附家庭,比較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面對陌生人的經歷,往往過分單純,更容易上當受騙。
第三,大學生個人信息的泄露,對電信詐騙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徐某案可見,現在的詐騙案由以往的普遍撒網、再坐等魚兒上鉤,已經升級到知悉受害人信息,從而進行精準詐騙。由于犯罪分子可以提供受害人準確的個人信息及相關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混淆視聽的作用。
第四,手機用戶實名制落實不嚴、號碼實際歸屬地不明和監(jiān)管措施不到位,使虛擬運營商成為電信詐騙的溫床。徐某接到的詐騙電話號碼開頭為“171”,在我國已發(fā)生多起涉及170和171號段的電信詐騙案。以170/171號段為主要平臺的虛擬運營商沒有自己的通訊網絡,而是從移動、聯(lián)通和電信三家基礎運營商那里承包部分通訊網絡的使用權,通過自己設定的計費系統(tǒng)將通信服務賣給消費者。虛擬運營商將該號段的電話號碼轉包給大量代理商銷售,代理商又分銷給各網點,逐級分散消解了運營商的控制力,從而將工信部從2013年就要求實施的電話實名制架空。
二、如何有效地避免徐某案的悲劇再次上演
(一)建立起針對學生的體系化信息安全教育機制
雖然上當受騙的是大學生,但是我們的信息安全教育不能等到上了大學才開始。依照中國當下學生的成長軌跡,中、小學生與社會的交集是非常小的,不太有社會生活經驗與閱歷,我們不能苛求他們一考上大學立即成長為社會經驗豐富、能獨立判斷并處理問題的人。為了防患于未然,我們的信息安全教育要從小抓起,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以增加信息安全教育的實效性。為此,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普及防范電信詐騙的基本常識。我們應該構建防范電信詐騙的系統(tǒng)知識,并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和認知結構,進行循序漸進的體系化教育。當然,這樣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也在不斷地升級,為此,我們還要利用各級各類媒體加強對各類詐騙案件的披露,并通過學校、公安局、銀行和相關各單位將防范各類詐騙犯罪的宣傳與教育工作日?;⑵占盎?、固定化。同時,考慮到許多學生尤其是大學新生缺乏獨立生活的經歷,或者很少面對陌生人,我們在給大學生提供資金資助時,各相關單位均需特別提醒他們不要到ATM機或網上進行雙向互動操作。如有類似要求的,請先向老師和當地教育部門咨詢,千萬不要擅自按照對方要求操作轉賬,以免上當受騙。
(二)構建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
信息安全教育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詐騙案件的發(fā)生,但是也不可能因此就根除了詐騙犯罪。面對千變萬化的詐騙方法、不斷升級的詐騙手段,我們也不能苛求大學生通過一定的安全教育就不再上當受騙。受騙的經濟損失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看不見的精神損失——心理壓力。由徐某案可見:上當受騙后對家庭的內疚與自責,有可能被剝奪個人發(fā)展的機遇、抹殺個人成長的希望后的絕望,是壓垮徐某的最后一根稻草??梢?,遭遇詐騙后,重建希望是避免極端結果的發(fā)生的心理保障,為此,我們需構建健全的心理干預機制。
首先要建立事前防御機制。通過在大、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或者舉辦講座,幫助學生構建心理防御機制,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可能遭遇各種失敗與打擊,這些失敗與打擊也是我們人生閱歷的一部分,我們只要能從中汲取經驗、總結教訓就是一種成長。
其次要建立事中舒緩機制。從徐某案可見,案件發(fā)生后,家長受制于自身學識及認知,往往更擅長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情緒。如果受害人的情緒得不到解決,就會形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機會壓垮受害人最后的意志從而引發(fā)悲劇。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建設心理援助義工隊伍,一方面及時介入以幫助受害人舒緩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家長懂得一些解決情緒的方法,從而有效地預防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再次,要建立事后心理重建機制。解決了情緒,創(chuàng)傷依然存在,因此,還要建立長期的心理干預甚至治療機制,幫助受害人重建自信,重建希望,能夠放下包袱,輕裝前進的生活。
(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體制建設
一方面,在我們的司法援助體制中,能不能針對類似徐某的貧困大學生詐騙案受害人,在確實經濟困難的情況下,考慮一定的司法援助,并形成相應的機制,讓這些寒門學子在遭遇重創(chuàng)時能有重建希望與信心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大對電信詐騙案中各類犯罪分子的打擊力度,增加其犯罪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危害。
(四)進一步完善技術監(jiān)督與管理機制
一方面,可組織專家、技術人才加強政府各機關和各職能部門、醫(yī)療機構、教育機構等單位的網站安全建設,減少因黑客入侵引發(fā)公民信息安全泄露的幾率。另一方面,健全對虛擬電信運營商的監(jiān)督和管理的機制,形成有效監(jiān)控,防范于未然。
(五)強化誠信文化建設,加強征信的約束作用
一方面,面對全社會加強誠信文化建設,鼓勵大家誠實勞動,合法致富。另一方面,完善征信體制,針對電信詐騙中不同的涉案人員實施不同的征信懲罰。一個電信詐騙案的完成無外乎三個環(huán)節(jié),獲取信息——實施詐騙——轉移財產。根據電信詐騙案中所有涉案人員涉案程度的不同,予以不同的征信處罰。對所有涉案人員應在其辦理貸款、銀行卡等方面予以限制;針對泄露公民信息工作人員應開除公職并實行同行業(yè)終身禁入機制;已經構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還應取消其辦理貸款、銀行卡和電話卡的資格。通過征信懲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電信詐騙的犯罪成本。
三、結束語
徐某案的發(fā)生,終結了一個家庭的幸福與希望,如果這樣的案件還不能驚醒我們,無數的案件發(fā)生將沖擊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如果犯罪分子得不到有效的打擊及制裁,一夜暴富,鋌而走險成為發(fā)家致富的社會模式,誰能安然生存與發(fā)展?反思此類案件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在教育與建設中的不足,幫助青少年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