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階段,歷史教學任務除了讓學生知道歷史“是什么”、“為什么”以外,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唯物史觀、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歷史責任感。向教學要質量,向課堂要效率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充分備課、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學媒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藝術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本文是我在學習和教學生涯中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以求共勉。
關鍵詞:初中 歷史教學 高效課堂
一、預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
預習,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不是教學中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但它是一次新的學習的開始。如何讓學生真正的自主預習,這是老師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預習環(huán)節(jié)的學習,要因人因內容而異,預習知識要指點到位。不同性格的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在引導學生搜集資料時也要從不同的角度引入,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引導學生選取不同的預習方法。
二、充分備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歸納,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
要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必須學會備好每一節(jié)課,上好每一節(jié)課,解決好每一個問題。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備課之前先看教參,我認為這種做法有些欠妥。教參提供給我們的只是教學中需要參考的內容,不能形成我們個性的、實用的教案,更不能把教參上的內容照搬下來就成了教案,應該靜下心來,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地研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備課和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的設計再精妙,沒有學生的配合也不會有好的效果。因此,備課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到我們設計的教法是不是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這種教法學法他們運用過嗎,如果有問題在哪里?要充分的考慮進去。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調整重點難點的設置,調整對學生的訓練方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歸納,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重要一環(huá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fā)現(xiàn)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產生求知欲,課堂效率就高。每當在歷史課上講到有意思的歷史典故時,平常不認真聽課的學生也認真聽課了,甚至還能夠認真思索教師的問題并試著回答。這也讓我意識到,應依據學生的特點,首先要讓學生愿意聽我的課,在此基礎上才能深入到學生學會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說,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比如,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講到“封建集權的不斷加強”時,引用學生看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首先讓學生談一下漢武帝的主要功績,然后再引入新課,就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探求歷史知識奧秘的興趣。當然,在講到枯燥無味的歷史知識時,教師也可以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入手,從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入手,當然,要恰到好處,以免沖淡了主題。
四、注意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突出,是高效課堂得以實現(xiàn)的突破
傳統(tǒng)教育中,我們一直把學生放在客體的位置,強調接受學習。學生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很難有主動探索的機會,一堂課中死氣沉沉的氣氛可想而知。目前,實施素質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師還在繼續(xù)著“填鴨式”的教學,這顯然不合時宜。其實,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榇龠M者、引導者,即教師不再局限于向學生問問題,而是引導學生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學會解決問題。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課活起來!教師從傳統(tǒng)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與學生在同一平臺上互動研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知識的發(fā)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這無疑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化,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積極化。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的影視圖片來感受歷史,通過學生自己查資料進行演講、表演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活動中及時肯定學生,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教師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事件的認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雖然減少了教師滔滔不絕的精彩演講,教學效果卻出乎意料之外。
五、及時訓練是鞏固課堂效果的有效環(huán)節(jié)
根據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我們的實際經驗,我們知道,當堂鞏固所學知識尤為重要。訓練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可以口答、筆答、自背、互背、檢測等,也可利用多媒體以選擇、填空的形式進行,但要保證訓練的內容、質量、時間。題目考察的內容既要覆蓋全部知識點,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訓練的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訓練之后,教師要及時體察學情,反饋矯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當堂完成教學目標。
總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在于學生主體的調動。作為教師,我們要認真學習新課標,轉變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踏踏實實做好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追求每一節(jié)課的高效,才能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歷史,走向高效課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