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當前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城市,受家庭環(huán)境、自身學習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學業(yè)成績明顯落后于城區(qū)學生。而信息技術作為技能類課程,將更大的影響他們的專業(yè)選擇和就業(yè)。筆者就民工子弟學校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實踐性的探索,旨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
【關鍵詞】民工子弟;信息技術;實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明顯,在沿海開放城市涌入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拖家?guī)Э谠诔鞘欣餅樯疃疾?,也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隨之而來,受我國戶籍制度的限制,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影響家庭生活質量的主要障礙。溫州市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在城區(qū)創(chuàng)辦了民工子弟學校,對他們提供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受學生學生家庭經(jīng)濟狀況、父母文化素質、工作強度、學生學習習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該類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因此,筆者就所任教的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和方法進行探索。
一、背景分析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市區(qū)一所招收民工子弟公辦初級中學,所有學生來自全國各省市及本市周邊縣域。學生父母主要從事清潔工、保安、建筑工人、車庫管理員等較為底層的職業(yè),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家庭有多個子女,父母常年為生計而奔波,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再加之經(jīng)濟情況不理想,對教育的投入更少之又少。學生小學絕大部分在本地民辦學?;蚶霞亦l(xiāng)村小學就讀,這些學校教學硬件條件普遍較差,師資薄弱,導致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沒有上過信息技術課程。29%的學生家里沒有計算機,在進入初中之前甚至從未接觸計算機。有少數(shù)學生雖然接觸過信息技術課程,但由于對學科的不重視和平時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只知道用計算機玩游戲或者聊天。這些“天然的不足”給筆者的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
二、思考與實踐
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從三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是從七年級學生入手進行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調查工作,做好學情分析,為三年的教學做好基礎數(shù)據(jù)。歷時三年,通過系列舉措達到較好的效果,下面我將具體做法進行分享。
(一)把握學情 因材施教
在新生入學第一節(jié)課進行問卷調查(見附件),從學習興趣、動機、家庭計算機使用情況、小學學習的內容,基本動手操作能力,家長的態(tài)度等方面詳細了解學生情況。
通過206份有效問卷了解到我任教的七年級學生在日常電腦使用方面有29%的學生家里沒有電腦,但有去網(wǎng)吧上網(wǎng)的現(xiàn)象,56%的學生在家父母對電腦的使用管理不是很嚴格。學生家庭計算機擁有率與市區(qū)學生差距明顯,且大部分父母處于放任狀態(tài)。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方面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會用windows,找個別學生了解后發(fā)現(xiàn)他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windows,90%的學生已經(jīng)基本忘記小學所學知識,有87%的學生不知道鍵盤的正確使用方法。在應用能力方面只有6%的學生認為自己會用三款常用軟件,大部分學生只會其中一種或兩種。只有5%的學生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競賽。在對信息技術課的態(tài)度方面約90%的學生對信息課持積極的態(tài)度,也愿意配合老師學習,但也有93%的學生對上網(wǎng)和玩游戲表現(xiàn)出較高的熱情。
從以上的數(shù)據(jù)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信息素養(yǎng)很低,但對學習還是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筆者認為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的學習氛圍急需建立。在教學初期要加強小學內容的補充,改正一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要關注少數(shù)能力較強學生的潛力開發(fā),讓其在教學中起到榜樣和助手的作用。
(二)內容重組 分層教學
筆者所在學校采用浙教版新教材,適用于普通初級中學,筆者認為學情決定必須對教材部分內容進行重組、甚至適當改編,同時適量增加初小銜接的內容。在課堂教學組織和課后練習上因生而異,分層教學。具體做法如下:
1.內容重組
由于我校學生的特殊性,筆者對部分教材內容進行重新編寫,例如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信息化應用的介紹開拓學生的視野。將教材中的任務進行簡化,盡量將課堂練習生活化使之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掛鉤,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內容的實用性。
2.分層教學
我校學生大部分基礎較差,但也有個別學生信息素養(yǎng)較高,兩極分化非常的明顯。筆者采用課堂分層教學和課后分層作業(yè)的方式,既保證教學的總體難度和要求,又不讓能力較弱的孩子畏難不前。筆者在每節(jié)課都會準備兩套練習供學生使用,在課后根據(jù)學生學力讓學生選擇性的完成適量的練習。
(三)端正態(tài)度 培養(yǎng)興趣
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學習的前提條件,從問卷及平時的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習在認知上是正確的,一旦落實到行動中就表現(xiàn)出消極的狀態(tài)。例如:在上課期間總是想上網(wǎng)、玩小游戲、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潛意識中認為信息技術只是一門不用考試的副科,沒有學業(yè)的壓力,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tài)度。筆者為解決這一問題嘗試幾種做法。
在入學階段向學生詳細說明信息技術在中考的要求,讓其了解信息技術是作為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依據(jù),將影響他們高中入學。在高中信息技術與其他文化科目一樣是高考的選考科目,直接影響他們的大學錄取。在就業(yè)階段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用人單位錄用的重要依據(jù)。
在平時教學過程中,以實例向學生灌輸相關應用軟件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將課堂練習與其日常生活和學習想關聯(lián),讓學生深刻體會學好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針對初中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對新鮮事物有較高求知欲的特點,筆者盡量在每一節(jié)課中加入最新最熱門的信息技術相關知識,并讓學生在課堂中發(fā)表個人的觀點或闡述他們的見聞。這一做法有效改善課堂的學習氣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效果與變化
筆者通過三年的嘗試,案例涉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水平比往屆學生有明顯的提高,windows基本操作,鍵盤指法,文字錄入,基本的硬件知識掌握較好。學生參加市級各類信息化相關競賽獲獎人數(shù)較往屆提高了47%,獲獎等第從以往的縣區(qū)級二、三等獎提高到市一等獎。高中就讀職高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yè)人數(shù)提升13%。且陸續(xù)有學生在職高階段獲得信息類競賽市一等獎。筆者將繼續(xù)嘗試并不斷在過程中完善,努力讓這些新溫州人不在未來的信息化社會中落后。
【參考文獻】
[1]李逸萱.溫州市鹿城區(qū)民工子弟學校教育教學情況調查報告[J].浙江省教育科學,2006(10)
[2]林文兄.民工子弟學校學生的城市適應狀況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