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
【摘要】目的 研究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的中西醫(yī)結合抗感染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直腸周圍膿腫患62例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1例。對照組進行單純的西醫(yī)治療,干預組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抗感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以及并發(fā)率。結果 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3.87%,干預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9.68%,干預組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3.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抗感染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使患者的預后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使疾病的復發(fā)率有效降低,使患者的愈合時間得到有效的縮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肛門直腸;膿腫;中西醫(yī)結合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15..02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疾病一般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肛周持續(xù)性的劇痛,當受壓或者咳嗽時病情會加重,肛旁皮膚會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紅腫癥狀[1]。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直腸周圍膿腫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直腸周圍膿腫患62例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法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1例。其中男29例,女33例,年齡22~68歲,平均年齡(41.42±10.95)歲,病程2~22d,平均病程(11.28±0.95)天,包括肛周皮下膿腫15例,盆骨直腸間隙膿腫12例,直腸黏膜下膿腫11例,坐骨直腸間隙膿腫14例,直腸后膿腫10例。本組實驗均是在患者本人以及家屬全部知情的情況下自愿參加。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病程等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干預組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抗感染治療,行切開掛線術,首先對患者的截石位進行消毒處理,用食指探入患者的肛內,以對膿腫的范圍和部位進行確定,并仔細查看是否有原發(fā)內口存在。如果有內口存在,就需要利用分葉鏡對肛隱窩處實行進一步檢查,查看是否有溢膿、紅腫或者凹陷性硬結出現(xiàn),以判斷內口的位置所在。取患者膿腫波動較為顯著的患處,切開一個弧形或者放射狀的切口,然后,將患處皮膚以及皮下組織按照順序進行切開,利用止血鉗鈍性地分離后,實施排膿處理,再使用食指對膿腔的走向和分離膿腔間隔的距離進行探查。在實施分離后,利用雙氧水或者生理鹽水沖洗膿腔。若膿腔相通于兩側的坐骨直腸間隙之間,此時在左右兩側與肛緣距離約2 cm的位置各切開一個約1.5 cm的弧形切口,需注意將坐骨結節(jié)處避開,在切開切口后,保證三個切口的底部能夠相互連接,與此同時,注意在兩側的弧形切口下端距離后位的切口間皮橋需>2.5 cm。在術中,需保持一只手的食指探入肛內實施引導的作用,另一只手使用球頭探針從切口的地基底部向肛內深入,以找到內口的位置,將探針在膿腔的最薄處以及最高點,且距離齒線上方1.5 cm處穿出,利用膿腔緩慢拉出內口,之后再進行合攏并結扎兩端,操作過程中需保證適宜的松緊度。修剪成梭形的切口后,實施止血并包扎。在患者手術過后進行常規(guī)的抗感染治療,利用中藥進行熏洗,具體方法為:取馬齒莧15 g,地丁8 g,土茯苓8 g,大黃12 g,蒲公英15 g,側柏葉12 g,明礬12 g、乳香15 g。田七10 g,加入水2 L進行1 h的浸泡,并在煮沸半小時后將上清液提取出來,繼續(xù)進行煎熬,取0.5 L放與盆中,在每天排便后,在藥液中加入2倍的開水對患處進行熏洗處理,1次/d,20~30 min/次。
對照組進行單純的西醫(yī)治療,在每次患者便后,使用1/4000PP的粉溫水實行坐浴,而后應用凡士林紗條進行換藥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治愈率、復發(fā)率以及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
1.4 療效評價標準[2]
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除,且病灶都已得到清除時視為治療痊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大部分都已消失,且病灶有部分消除時視為有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傾向,并且病灶并未消除,出現(xiàn)了后遺肛瘺的現(xiàn)象。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痊愈23例,有效3例,無效5例,治療有效率為83.87%,干預組痊愈28例,有效2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6.7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復發(fā)3例,復發(fā)率為9.68%,干預組復發(fā)1例,復發(fā)率為3.2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當肛腺受到感染發(fā)生化膿,并且蔓延至直腸肛門四周或者直腸肛管組織內時,就會造成膿腫的發(fā)生,造成肛門直腸周圍膿腫疾病[3]?;颊咴诎l(fā)病時有劇烈的疼痛現(xiàn)象,有時還會伴有惡寒以及發(fā)熱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工作與生活[4]。
應用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將引流切開并形成瘺管后再進行肛瘺切除手術,手術時間較長,使患者不堪忍受疼痛。而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抗感染治療,使患者的疼痛有效的減輕了,具有較好的療效[5]。
參考文獻
[1] 周愛華,邱 磊,謝沛標,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45例的體會[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2,34(6):131-132.
[2] 邢志勇,張重陽,田 霖,等.一次性根治術治療肛門直腸周圍膿腫86例臨床觀察[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32-233.
[3] 王金強,陳行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80例肛門直腸周圍膿腫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1,18(11):1761-1762.
[4] 李捍中.中西醫(yī)結合Ⅰ期根治術治療肛門周圍膿腫58例[J].中醫(yī)藥導報,2011,17(11):100-101.
[5] 胡桂枝,李愛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早期肛門直腸周圍膿腫35例[J].中醫(yī)研究,2012,25(1):43-44.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