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剛, 許 歡, 李 皎, 吳文忠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江蘇 宜興, 214200)
?
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時聯(lián)合檢測CRP以及D-二聚體的臨床價值分析
周志剛, 許歡, 李皎, 吳文忠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yī)院 血液內(nèi)科, 江蘇 宜興, 214200)
急性白血病; 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 C-反應蛋白; D-二聚體
彌漫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常見于嚴重原發(fā)病的并發(fā)癥,形成廣泛微血栓,主要表現(xiàn)為繼發(fā)性纖維蛋白溶解亢進,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環(huán)衰竭,目前尚不清楚其具體發(fā)病機制,感染、手術創(chuàng)傷是常見的誘因[1]。急性白血病(AL)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礙,DIC為AL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D-二聚體(D-D)為纖溶酶水解交聯(lián)纖維蛋白形成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應用于DIC診斷具有重要臨床價值。C反應蛋白(CRP)屬于一類典型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2],被廣泛應用于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的診療,其在惡性血液疾病中的異常變化也受到重視。本研究選取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62例進行分組研究,探討急性白血病合并DIC時聯(lián)合檢測CRP以及D二聚體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2年1月—2016年1月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62例,其中男42例,女20例,年齡17~60歲,平均年齡(40.5±2.1)歲。其中47例患者為AL并發(fā)感染,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齡19~58歲。11例患者為AL合并DIC, 其中男8例,女3例,年齡24~58歲。納入標準: ① 具有完整的病例記錄;經(jīng)實驗室檢查確診; ② 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3]中關于急性白血病和DIC相關診斷標準; ③ 無其他部位腫瘤疾病。感染病例診斷標準: ① 體溫超過38.5℃,持續(xù)時間大于4 h; ② 臨床癥狀體征明顯; ③ 實驗室檢查確診明確的病原體。同時選取22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7例,女15例,年齡21~58歲,平均(41.6±2.4)歲,無合并有血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無嚴重的心、肝、肺重要臟器受損。
1.2檢測方法
抽取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 mL, 將其置于分離膠促凝管中,在2 h內(nèi)離心分離血清并進行檢測。D-D檢測應用乳膠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購自日本SEKISUI公司,采用日本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具體操作參考說明書嚴格進行。CRP檢測應用免疫比濁法,應用申能試劑,采用日本奧林巴斯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清CRP含量進行檢查,具體操作嚴格根據(jù)說明書進行操作。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不同組間CRP以及D-D水平比較
AL患者的CRP、D-D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其中有47例患者在治療中出現(xiàn)感染,感染率為75.80%;有11例患者合并有DIC, 發(fā)生率為17.74%,其中出現(xiàn)DIC的AL患者均合并有感染;在AL患者中,合并有DIC患者的D-D表達水平相比于合并感染患者顯著升高(P<0.05), CRP表達水平較合并感染患者明顯升高,觀察組治療前后CRP及D-D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2。
表1 患者CRP、D-D檢測情況分析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與單純AL比較, #P<0.05;
與合并感染組比較, △△P<0.05。
表2 AL合并DIC患者治療前后的CRP、D-D檢測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 *P<0.05。
2.2AL患者體內(nèi)不同CRP含量以及感染、DIC發(fā)生率比較
CRP的正常參考值為低于10 mg/L, 作者將不同CRP含量的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為<10 mg/L組、10 mg/L≤CRP<100 mg/L組、≥100 mg/L組。研究表明,不同CRP含量的AL患者間DIC發(fā)生情況有顯著差異(P<0.05); CRP≥100 mg/L時機體更容易發(fā)生DIC, AL患者合并DIC的D-D水平顯著升高,感染與DIC之間顯著相關。見表3。
AL疾病具有很高的惡性程度,其在發(fā)病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感染、DIC等多種并發(fā)癥[4],對患者的預后不利,其中DIC主要表現(xiàn)為廣泛出血以及形成微血栓,造成患者的死亡率升高,大多數(shù)的AL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DIC, 也是引起患者出血的主要原因。 AL合并DIC的主要機制為患者細胞中的促凝物質(zhì)水平升高,誘發(fā)DIC[5]。同時, AL患者在化療過程中使得大量的白血病細胞受損,促凝物質(zhì)被釋放入血液中,使得凝血-纖溶系統(tǒng)被激活。同時AL患者的細胞能夠侵犯肝、脾等器官,促進凝血過程,導致DIC的發(fā)生,既往研究[6]指出,35%左右的AL合并感染并發(fā)癥是由于DIC導致的, AL合并感染時內(nèi)毒素被釋放入血中,影響凝血功能。
表3 AL患者體內(nèi)不同CRP含量與感染及DIC發(fā)生情況比較
CRP屬于一類急性時相蛋白,其在急性炎癥時機體高表達,能夠與肺炎球菌細胞壁相結(jié)合,為C-多糖類蛋白質(zhì),其最早被應用于沉淀半定量實驗[7]。目前,優(yōu)質(zhì)血清中CRP檢測的靈敏度以及特異性均較高,且具有可重復的特點, CRP在肝細胞中被合成,能夠激活補體并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8],在正常情況下CRP在機體中的表達水平較低,而當機體受到急性創(chuàng)傷以及感染時的表達水平則明顯升高。目前, CRP也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指標,急性心肌梗死、創(chuàng)傷、感染等因素均會導致機體CRP水平顯著升高[9],能夠高出正常水平的2000倍,在機體炎癥的恢復時期也叫紅細胞沉降率更先恢復正常[10]。本次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AL合并DIC患者的CRP表達水平較合并感染患者,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
D-D為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過活化因子的交聯(lián)后,在通過纖溶酶水解而形成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為一類特異性纖溶過程標志物[11], D-D主要產(chǎn)生于纖溶酶溶解形成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 D-D檢測時應用于纖溶診斷重要指標,對血栓形成如DIC、腦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臟疾病、心肌梗死疾病之間有顯著關系。同時對D-D水平進行檢測還有助于臨床上對溶栓治療的控制[12]。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及纖溶改變機制十分復雜,極易引起血栓形成以及DIC, 所以檢測D-D水平能夠幫助臨床醫(yī)師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凝血以及纖溶狀態(tài)。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的D-D水平為(0.28±0.14) μg/mL, 治療前觀察組的D-D水平為(4.33±1.72) μg/mL, 治療后降至(1.21±1.09)μg/mL, 雖然相比于對照組仍明顯升高,但是相比于治療前已明顯下降。既往研究指出,在白血病患者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治療D-D水評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升高,說明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存在繼發(fā)性纖溶亢進。此外,有研究[13-14]指出,急性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的DIC發(fā)生率更高,而聯(lián)合檢測CRP及D-D水平對于進行白血病合并感染并發(fā)DIC的預測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本研究結(jié)果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提示D-D聯(lián)合CRP加測診斷進行白血病合并感染的重要性。此外, ELISA檢測方法準確性高、敏感性高,可有效預測血栓疾病的發(fā)生[15]。
綜上所述,聯(lián)合檢測CRP檢測D-D對于AL及AL合并DIC診斷以及鑒別診斷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也能夠應用于評估AL的治療效果。
[1]劉漢斌, 王藩, 楊鈞, 等. 重癥監(jiān)護病房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調(diào)查分析[J]. 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 2015 (7): 652-655.
[2]李明. 血清Lp-PLA2、hs-CRP和D-二聚體在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程度中的評估價值[J]. 重慶醫(yī)學, 2015 (9): 1215-1217.
[3]孫瑩, 方美云, 荊源, 等. 41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的染色體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 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 2010, 27(3): 353-354.
[4]徐秀芳, 陳英, 余日勝, 等. 成人白血病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的CT與MRI表現(xiàn)[J].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1, 45(1): 37-41.
[5]王彩麗, 張景榮.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30例診治情況分析[J]. 貴州醫(yī)藥, 2014, 38(7): 649-650.
[6]李軍, 陳芳.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發(fā)感染及DIC時C反應蛋白和D-二聚體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3, 34(4): 430-431.
[7]王永芹, 李治國. 血清脂聯(lián)素、TNF-α、CRP在膿毒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4, 30(4): 528-530.
[8]李秀鋒, 朱夢捷, 王建中, 等. 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計數(shù)比值在老年人肺部細菌感染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5, 95(18): 1405-1410.
[9]潘秀賢, 羅林玲, 李兵, 等. Hs-CRP與血脂六項聯(lián)合檢測對急性冠脈綜合征100例的臨床應用[J]. 重慶醫(yī)學, 2011, 40(10): 1017-1019.
[10]陳愛文, 彭娜, 鐘思干, 等.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血漿NT-proBNP與hs-CRP水平的變化[J]. 廣東醫(yī)學, 2011, 32(2): 218-220.
[11]王珍妮. 血漿TF、TFPI、D-D測定在AL患者中臨床價值研究[J]. 實用預防醫(yī)學, 2011, 18(4): 715-717.
[12]肖芳芳, 胡鍇勛, 郭梅, 等. 初診急性白血病凝血指標異常及其臨床意義探討[J].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3, 21(2): 300-304.
[13] 蔣開明, 高婷婷, 王文麗, 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趨勢及其分析[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4, 18(11): 163-165.
[14]李婉麗, 楊惠軍, 鄭敏翠, 等. SDF-1、CXCR4和hs-CRP在兒童急性白血病中的表達[J]. 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 2010, 18(4): 793-795.
[15]吳惠強, 杜為強. 降鈣素原與 C-反應蛋白測定在白血病患兒化療后感染中的診療臨床價值[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15 (8): 48-50.
2016-04-16
吳文忠
R 733.7
A
1672-2353(2016)19-159-03DOI: 10.7619/jcmp.201619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