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中++梅麗君++邵丹
摘 要:《甘陵相尚府君之碑》東漢時期刻立,北魏時被斷作墓門,僅存兩段,民國十一年河南洛陽出土,現(xiàn)藏河南博物院。碑文不僅記載了碑主的歷官事跡以及對他的贊美之詞,而且書法卓著,為漢刻中上品、漢隸之典范,是研究漢代歷史文化的珍貴文物及重要的檔案資料。本文主要從此碑刻的流傳經過、碑刻釋文、書法特點等方面進行解讀。
關鍵詞:東漢;碑刻;漢隸;檔案
東漢是碑刻文字開始及形成的重要階段,隸書在東漢時期達到鼎盛。馬衡在《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對碑刻的源流及形制進行了敘述:“碑用以刻辭,始于東漢之初而盛于恒、靈之際,觀宋以來之所著錄者可知亦。漢碑之制,首多有穿,穿之外或有暈者,乃墓碑施鹿盧之遺制。其初蓋因墓所引棺之碑而利用之,以述德紀事于其上,其后相習成風,碑遂為刻辭而設。”[1]《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主體碑文中的漢隸書法是中國歷代隸書的典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1 流傳經過
《甘陵相尚府君之碑》(圖一),石質,東漢(25年~220年)刻立,原存地點不詳,民國十一年(1922年)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城北7.5公里的張羊村北魏皇室墓出土。該碑已被魏人劈作墓門用石,從碑額及穿中位置看,似被鑿為三段,第一、二段用作墓中門楣和門檻,第三段遺失[2]。據《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于此詳細記述:“漢甘陵相殘碑,無年月。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年)陰歷十一月十四日,洛陽城北張羊村北嶺出土,地在元誨、元懷墓東一里。原石折為四,殆六朝時不知珍惜,裂為墓門。此僅得其前二,他二片末見,字中有穿。偃師孫經武桓卿購得之。出土處并發(fā)現(xiàn)魏世陶器。石藏偃師縣文管會?!盵3]1997年調入河南博物院收藏。
殘石(有穿石),殘高186、寬26、厚20厘米,額題篆書“甘陵相尚府君之碑”2行8字,其中“甘”字僅存下部,“府”字缺上部三分之一,應為“□故甘陵相尚□□府君之碑”12字。碑文殘存6行。另一殘石(無穿石),殘高150、寬23、厚20厘米,存字5行,各行首字均缺。因碑殘,姓氏已闕,據碑文記載可知碑主“□諱博,字季智,司空公子之少子?!盵4]羅振玉《雪堂類稿·金石跋尾》跋是石有言:“文稱為‘司空公之少子,桓靈以后,司空屢易,不能考為誰某矣。”王國維《觀堂集林·別集》曾謂嘆“碑中姓氏不具,又鮮事實,久之無以報命”。此墨本陶氏所跋:“以時代門閥考之,當仍為袁氏。惟正史皆不載,未由確定耳?!背浭鰵v任官職和贊美之詞外,并知其仕履,但未言其具體政績,而姓氏終不可考。關于立碑年月,王國維《觀堂集林》謂:“此謂額署甘陵相,其人必在東漢恒帝(劉志)建和元年(147年)清河國改為甘陵之后,而立碑又在其后,當在后漢末矣。”因考證不一,冠名混亂,又稱為《漢甘陵相碑》《漢尚博碑》《漢甘陵相尚博碑》《漢袁博碑》《漢甘陵相袁博碑》《漢甘陵相袁府君之碑》等,本文定名以碑額可辨識殘存字為準,故稱《漢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為宜。[5]
圖一《甘陵相尚府君之碑》原碑及拓片
2 碑刻釋文
殘石(無穿石):□諱博,字季智,司空公之少子也。孝弟昭于內,忠□耀于外。聰叡廣淵,兼覽七/□。墳典素丘,河洛運度。該三五之籍,歇周孔之薁。常以易詩尚書授,訓誨不倦。/□其食弗食,非其服弗服。群儒駿賢,朋徒自遠。有韓魏之家,自視歁然。得士若/□,聞善若驚。思純履勁,經德不回。學優(yōu)則仕,歷郡習坐,再辟。司隸公薨,拜郎中/□察,孝廉平□,悉以病去。司空辟。遭公夫人憂,服闋。司空司隸并舉,賢良方正。/
殘石(有穿石):去官。辟大將軍府。復登憲臺,遷兗州刺史。疾讒□比周。慍頻頻之黨,□唐虞之/道。于是操繩墨以彈邪枉,援規(guī)柜以分方員。饕餮改節(jié),寇暴不作,封畿震駭,/每懷禹稷,恤民饑溺之思,不忘百姓之病也。征為尚書。肅恭國命,傅納/以言。轉拜仆射令。三辰明,王衡平,休征集,皇道著。拜鉅鹿太守。施舍廢/置,莫非厥宜。刑政不濫,絀掊,克采俊桀。猶仲尼之相魯,悼公之入晉,斟酌仁/義,下不失邊此以屢獲□□之應。田疇有讓畔之萌,商旅有不爭之民。換甘陵……(文中/表示換行)
3 書法特點
漢代是中國書法藝術成型的重要階段,隸書是漢代書法的最大成就。隸書隨時代變化而逐漸改易,到了東漢,趨于定型并形成漢隸。特別是漢恒帝、靈帝時期,漢隸達到了藝術最高峰,此時期定型的漢隸字體在書法藝術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用筆技巧也更為豐富。在筆法上,方圓兼用,藏鋒、露鋒諸法兼?zhèn)?;在筆畫形態(tài)上,成熟的蠶頭燕尾特點,提按頓挫,起筆收筆,波磔分明;在體勢上,由縱勢變?yōu)檎剑肿優(yōu)楸夥綑M勢;在結構上,中宮緊湊、左舒右展,呈左右對稱的“八字形”,素有漢隸“八分”書的說法。[6]東漢立碑之風盛行,各種石刻碑、碣、頌的興起,使文字刻石藝術達到了一個高峰期。漢隸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碑刻中,代表作品有遒勁凝練的《史晨碑》、飄逸秀麗的《曹全碑》、厚重古樸的《張遷碑》等,[7]可謂一碑一奇。
東漢《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碑額用端莊高貴、方正整齊的篆書來寫,而主題碑文則用易于辨認的漢隸,具有穩(wěn)重秀逸、筆力遒勁、書法精整,骨力雄強的特點,歷來有多家評贊??涤袨橐姶吮笳J為:“與中郎(蔡邕)同時,雖為中郎書亦可,近數十年所出漢碑此為冠?!绷_振玉《雪堂類稿·筆記匯刊》謂:“書法至精勁,為漢刻中上品”。《雪堂類稿·金石跋尾》又謂:“碑字茂美雋逸,住進洛陽,曾摩揪其下,嘆為妙所?!蓖鯂S《觀堂集林·別集》評曰:“隸法健拔姿肆,已開北碑風氣,不似黃初諸碑,尚有東京承平氣象也?!盵8]具體來看,《甘陵相尚府君之碑》主體碑文當中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例字。
先看筆畫例字(圖二)?!胺帧弊值膬牲c畫已為三角形,分別向左右兩側移動,氣勢奪人?!鞍佟弊值男Q頭燕尾特征非常明顯,但勝人處在于夸張到了極致,有漢簡筆意,以下方的“日”部,形成強烈的反差對比。尤其是的“日”部中的橫畫,相對細小輕盈,這種對比度,非漢人而莫能為?!昂印弊值摹翱伞辈恐袡M畫的收筆,沒有一個順勢而劃過的動作,而是戛然而止,形成一個銳利的三角形,極為醒目?!暗堋弊值?“弓”筆畫,行筆時有明顯的回旋動作,幅度極大,改變了字形的重心,也調整了疏密關系?!稗D”字的“車”部,豎畫拉長極其醒目,其中“田”部緊湊,營造出強烈的疏密關系?!梆嚒弊值摹笆场辈孔吖P,方切入紙,有一個明顯的停挫動作?!捌病碑嬍展P上揚,明顯有楷化的痕跡,而且存在一個銳角,不求含蓄,而求顯露,無疑是時代審美的變化,“幾”部中行筆也有相當特點,饒有趣味?!盀椤弊值钠补P最具夸張性,彎鉤上翹,形如象鼻,但給人的感覺并不突兀,放縱有力,其一直送至筆端,乃是此筆極富創(chuàng)意特點之一。
圖二 筆畫例字 圖三 結字例字
再看結字例字(圖三)。結字多為正方、扁方,但也有出人意料的變化?!皶x”字非常接近楷書筆畫,其中的上半部已經變成了三角形。第二筆長橫畫伸出,有效地打破了絕對正方的平板,收筆略見上翹,相當有趣味性。“坐”字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的兩個“△”形成對比變化,正中求偏,偏中有正,出手不凡。“尚”字的上方左右兩點畫動態(tài)感十足,使得平正的字形極富動感,而字形框架兩側筆畫極力收縮,有效的改變了字形重心,而“口”部穩(wěn)穩(wěn)拖住整個字形,安若泰山,靜中有動,動靜相宜,技法高超?!芭蟆弊秩≌虏葜猓孕比?,但斜而不倒,危而之中見正氣,在全篇中取到了調節(jié)全篇節(jié)奏的作用?!皠t”字的精妙處在于疏密關系處理,左右兩部分盡得分合離合之妙,形散而神不散。
4 結語
河南是文物大省,同時也是保存石刻文物最多的省份,但河南漢碑僅存10余塊,可謂寥若晨星。如《張景碑》、《韓仁銘碑》、《尹宙碑》以及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之碑》、《熹平石經殘石》等碑刻文物皆為歷代共識的名碑。它們不僅記載了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等,而且塑造精神、傳承書藝,以后各代的碑刻頌辭、紀事等相習成俗,保留了許多名家手跡,各種書體異彩紛呈,為金石學家、書法家所推崇。
參考文獻:
[1]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69.
[2]湯淑君.河南碑刻敘錄(續(xù))——甘陵相尚書□府君之碑 [J].中原文物,1992(1):121.
[3]郭培育,郭培智.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 [M].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4.
[4]譚淑琴.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志集粹 [M].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27.
[5][8]趙金昭,董延壽.洛陽書法新論 [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26-27.
[6]陸云達.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53-55.
[7]李天民.書法知識與欣賞[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35.
(作者單位:河南博物院 來稿日期: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