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鳴(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文徵明、祝允明輯《漢隸韻要》考論
舒 鳴(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文徵明、祝允明所輯《漢隸韻要》是被吳門潘振付梓刊刻,全書105個韻部,與平水韻基本相符;所輯隸字并非“漢隸”,而是文徵明對于“漢隸”的一種闡釋版本。
文徵明;祝允明;《漢隸韻要》;平水韻;漢隸
《漢隸韻要》由文徵明集隸、祝允明校韻,是一部很重要的隸書字典,但傳世數(shù)量極少,僅在國家圖書館等少數(shù)機構有藏,故少人問津,《韻學古籍述要》也未著錄此書,郭偉其在《停云??P于文徵明與十六世紀吳門風格規(guī)范的一種假設》中雖有提及,但語焉不詳。而且,明代的傳世隸書材料極少,除幾件完整的作品外,就只存在于幾幅長卷的引首中,本文將就國家圖書館本《漢隸韻要》的作者、體例、書風和意義作出討論。
圖1 《漢隸韻要》書影一
由圖可知本書涉及到四個人,祝允明、文徵明、陸士仁和潘振,他們在此書的出版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祝允明和文徵明是本書的直接作者,所謂“集隸”意味著文徵明承擔的是基礎性的收集整理工作,而“校韻”則意味著祝允明承擔的是??惫ぷ鳌?/p>
祝允明(1461-1527),字希哲,晞哲,號枝山,長洲人,五試不第,后以舉人選官,授廣東興寧知縣,八年后轉京兆通判,旋以病乞歸。善詩文書法,尤以草書名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人。官至翰林待詔,世稱“文待詔”、“文貞獻”。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
在本書陳繼儒的序言中提到:“文太史篆書刻本盛行,獨隸書少有珉鐫,外無聞者,今得名筆鉤摹,而藻生又為壽梓以傳,非特后學之導師,抑亦漢人之功臣也”,[1]可以看出,文徵明不光刊刻了《停云館貼》,篆書刻本也盛行一時,但這部《漢隸韻要》在完成之后并沒有馬上刊刻,而是在經(jīng)陸士仁“參閱”之后,由潘振付梓刊刻。
陸士仁,明代畫家,字文近,號澄湖,承湖,長洲人,屢試不第,后決意功名,返鄉(xiāng)后鐘情書畫,仿文徵明幾可亂真。
序中潘藻生即是潘振,資料不詳,但從《漢隸韻要》序文可知,他是一位收藏家,為文徵明和祝允明的晚輩,應同是吳門中人。
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它主要是為分辨文字的正確讀音,屬于音韻學的范疇,有的還有字義的解釋,部分韻書還能起辭書、字典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出過很多種韻書,隋代有《切韻》,唐代孫愐在《切韻》的基礎上又著有《唐韻》,有195個韻部,宋代有《大宋重修廣韻》,即為《廣韻》,共206個韻部,宋代的另一部韻書《禮部韻略》,也有206個韻部,南宋淳祐年間《禮部韻略》被重新編寫,公107韻,該書是水平刊刻,所以也被稱為“平水韻”①關于“平水韻”名稱的起源存在爭議,這只是其中一個說法。。宋末元初《韻府群玉》有106韻部,元代的《古今韻會》為107韻部,明代的《洪武正韻》為76韻部,清代的《佩文詩韻》為106韻,這其中的106韻和107韻一般都是屬于“平水韻”。[2]
與書法相關的韻書也不少,宋代有李燾編的《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劉球的《隸韻》(分10卷,基本依從廣韻),婁機的《漢隸字源》(共206部)杜從古的《集篆古文韻海》(其中后者大致依從《禮部韻略》),金代有張?zhí)熨n《草書韻會》(106韻)、《漢印分韻》(106韻),明代有呂胤基的《古篆韻譜正傳》,共76個韻部,依從的是《洪武正韻》,清代有張家慶的《佩文韻篆》,顧藹吉的《隸辨》[3]。這其中106韻的基本都屬于“平水韻”。
《漢隸韻要》的韻部表:
《漢隸韻要》分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五卷,有105個韻部,所以基本可以斷定它是依據(jù)“平水韻”排列,但與標準的“平水韻”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卷三上聲缺少“二十九豏”,十七為“篠”而非“莜”,二十為“舸”而非“哿”,二十八為“琰”而非“儉”;去聲二十五為“經(jīng)”而非“徑”。[4]
圖2 《漢隸韻要》書影二
在明代篆隸不受重視,《漢隸韻要》名義上是漢隸字典,但實際上就是文徵明對于漢隸的一種闡釋,這一點對比文徵明的隸書墨跡就可看出,所以所謂《漢隸韻要》其實名實不符。
下圖是從風格學的角度,對比《漢隸韻要》和有代表性的漢碑②表中漢隸來源于書法字典網(wǎng)站http://www.shufazidian.com:
由圖可以發(fā)現(xiàn)《漢隸韻要》好漢碑有著幾點明顯的區(qū)別:
1.《漢隸韻要》中的橫畫往往都是向右上方傾斜,沒有漢碑的橫平豎直的體式,在這一點上更接近于楷書;
2.《漢隸韻要》中的波磔、短撇、點均有程式化傾向,這些特征使得其整體風貌顯得精致,與漢隸的渾厚樸質(zhì)的基調(diào)迥異,更接近于唐隸。
圖3 文徵明《溪石圖》,題陸治《溪石圖》后,納爾遜-阿特金美術館藏 圖片錄自傅申:《海外書跡研究》
3.在點畫的起筆上,多采用切鋒入筆,而非漢隸的回鋒,這和傅申在《海外書跡研究》中對文徵明的隸書風格的描述“機械工整”和“用筆勁挺、前后協(xié)調(diào)”[5]的描述也是吻合的。
參考上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漢隸韻要》所輯字并非漢隸,風格接近于唐隸,并且是文徵明所書。但為何本書要冠以漢隸的頭銜,筆者認為是因為漢隸的地位。漢隸被認為是隸書學習不成文的懸鵠,不以漢隸為門徑會被認為是旁門左道,所以許多不同的書風也會被冠以漢隸之名。薛龍春曾討論過類似的問題,在他的著作《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風》中談及“紹式時人”和“取法晉唐”的矛盾。因為法帖數(shù)量的稀缺,在明代書法學習往往是通過取法當代著名書家,但“取法晉唐”又是一種隱性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正因為如此,在后代的傳記寫作中,幾乎所有的書家都被戴上‘取法晉唐’的套頭,而他們青年時代紹式時人的經(jīng)歷則往往被諱言或是刪除”。[6]同理,文徵明將本書冠以“漢隸”就不難理解。
明代是一個隸書消退的時代,盡管在史料中有隸書家的記載,但是流傳下來的作品確實不多,瀏覽沈度、金湜、文徵明和王時敏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風格上有極大的相似性,但在水平上卻與漢隸、唐隸以及后來的清隸有著巨大的差距,但不管如何,不能否定《漢隸韻要》作為書法文獻的稀缺性,該書對于研究明代隸書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
[1]漢隸韻要·序[M].國圖本.
[2]夏乃儒、章人英.簡明國學常識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447.
[3]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168-171.
[4]高玉昆.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349-358.
[5]傅申著.海外書跡研究[M].葛鴻楨譯,故宮出版社,2013:63.
[6]薛龍春.雅宜山色-王寵的人生與書法[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141.
(責任編輯:呂少卿)
J29
A
1008-9675(2016)03-0024-03
2016-02-12
舒 鳴(1984-),男,湖南靖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書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