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經(jīng)過多年實踐過程寫作:筆者采用的過程寫作是三大部分六環(huán)節(jié)模式,即寫前階段、寫作階段、后寫作階段為三大部分。六環(huán)節(jié)指的是:列提綱或列思維導圖、起草、修改、重寫、教師批改、再重寫定稿。對過程寫作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形成性評價,重點是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單元內容,不同的寫作體裁等做出調整。
寫前階段的列提綱或思維導圖,需要根據(jù)不同體裁來決定。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1 3a是一篇典型的敘事性記敘文,因此可采用記敘文思維導圖基本模式讓學生列出文中的要點。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和完成思維導圖的方式掌握記敘文的基本要素和結構。教師同時也要讓學生注意到記敘文的時態(tài),并關注故事情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記敘文的思維導圖的基本模式如下:(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Unit 1 3a為例)
學生寫作敘事性記敘文時,要求學生列出思維導圖。小組之間相互檢查并簽名,評價標準是:①思維導圖各環(huán)節(jié)內容完整,準確;②思維導圖所列內容是否與寫作內容一致;③所用時態(tài)是否正確;
相互檢查批改之后,便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起草階段。
根據(jù)思維導圖,完成寫作,同時提供寫作評價標準指導學生寫作,即:①結構:頭緒分明,脈絡清楚。②內容:突出中心,詳略得當。③語言:用活語言,準確生動。
后寫作階段是形成性評價的重點和關鍵。修改環(huán)節(jié)可采用多種形式,有兩兩對批、小組內互批、不同組之間對批或互批,評價標準也是上文寫作評價標準。
通過小組批改,學生之間進行了一次相互學習,也能從相互批改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點或缺點;為“個人自我修改”做好準備。學生根據(jù)別的同學批改反饋,和自己批改中的感悟重寫一遍作文;上交教師批改;教師也是從結構、內容、語言三方面批改評價,但主要從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寫作能力,合作精神方面寫出鼓勵性為主的評語。對于寫作很糟糕,問題嚴重的學生則個別輔導,要求再重寫。對于寫作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及時表揚,把修改后比修改前檔次提升明顯的作品在全班展示。
除了每次寫作之后教師的表揚之外,筆者每學期進行兩次(期中、期末)學生互評、學生自評活動(學生根據(jù)寫作評價標準列出別人和自己寫作中的優(yōu)缺點,從寫作態(tài)度、寫作習慣、寫作能力、合作精神方面給別的同學或自己寫出評語),教師依據(jù)學生的互評與自評和自身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對全班每個學生寫作情況做出綜合性評價。期中、期末之前,通過無記名投票,與教師的綜合評價相結合,選出寫作進步之星、合作之星、自強之星,以星級小組各三名。獲獎學生的照片張貼在光榮榜里,并給學生家長發(fā)喜報,要求家長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在過程寫作的形成性評價中,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又是評價的主體,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和主動的合作者。教師只是點撥者、指導者?!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2)指出,形成性評價是日常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和實施的評價活動,其首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核心是通過不同形式的反饋給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導。過程寫作的形成性評價不是以教師的簡評或一個分值來對學生習作下結論,而是重點放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上。這種形成性評價,使學生有明確的修改目的,清楚地知道修改原因,能看到修改的效果,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過程寫作的形成性評價方式,以支架理論,反饋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為基礎,讓學生全程參與,在診斷問題、探索改進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逐步放手,學生最終獨立完成寫作任務。這種評價方式不僅讓學生寫作水平提高得快,而且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