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寶生
摘 要:高中物理在高中學習中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物理知識比較難,需要理解并靈活運用,有些學生無法學好物理知識,對物理學習缺乏興趣,物理科目在高考中占的分值比重也比較大,所以物理教師任務艱巨。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一定的改變,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物理;教材分析;教學方法
透徹分析教材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的積極性;透徹分析教材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透徹分析教材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提高物理學習水平。下面通過四個方面闡述一下教師如何透徹分析教材以及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提高物理課堂學習效率。
一、透徹分析教材,采取生活化教學方法
教師要適當摒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采取生活化教學方法。物理知識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生活中物理知識隨處可見,運用物理知識也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采取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更透徹地理解物理知識,理論結合實際,更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比如,“摩擦力”這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引出本節(jié)課內容,騎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行駛,無論路面多么光滑,總會逐漸變慢,最后停下來;在地面上滾動的足球也是這樣,為什么呢?結合之前的知識,學生可以想到運動停下來肯定是有力的作用,而這個力就是摩擦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推箱子,體驗摩擦力,箱子越重,推起來越費力;地面越粗糙,推起來越費力。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和實物,學生對摩擦力有了認識,也對摩擦力與什么有關有了一個思考方向。
二、透徹分析教材,采取實驗化教學方法
教師要適當摒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采取實驗化教學方法。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做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直觀地理解物理知識,弄清楚物理原理的由來,在解題過程中也更容易運用物理原理來正確快速地解題。采取實驗化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更透徹地理解并運用物理知識,既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又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比如,“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這節(jié)內容,教師準備好實驗器材,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按照實驗步驟安裝置(將打點計時器豎直固定在鐵架臺上,接好電路)、打紙帶(將紙帶一端用夾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地方,先接通電源后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重復3~5次。這個實驗過程驗證了1/2mv2=mgh,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對機械能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透徹分析教材,采取合作化教學方法
教師要適當摒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采取合作化的教學方法。以往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喜歡提問某個同學,學生也基本上采取獨立思考的方式,固步自封,學生不能汲取別的同學思路和學習方法上的長處,不能更快地進步。采取合作化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與其他同學共同討論、共同研究、共同進步,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在合作中,學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優(yōu)點,并彌補自己的不足,既能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又能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比如,“曲線運動”這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學生設定課堂目標:舉出曲線運動的實例、知道曲線運動的定義、力與速度的關系以及曲線運動的軌跡。讓學生通過合作,互相解決問題達成教學目標,有問題可以向教師提出來,在教師的幫助下解答疑問。通過合作以及自學,學生對曲線運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透徹分析教材,采取拓展化教學方法
教師要適當摒棄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于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采取拓展化的教學方法。課堂的內容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可能有些教師覺得課堂上教授教材以外的內容純屬浪費時間,其實不然,教師在進行知識拓展的過程中,學生的物理思維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yǎng),有利于以后物理知識的學習及創(chuàng)造。采取拓展化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學習物理知識,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又能提高物理學習水平。
以上內容通過四個方面介紹了新課改下高中物理的教學方法,分別是:生活化教學、實驗化教學、合作化教學、拓展化教學,這些教學方法都要建立在透徹分析教材的基礎之上,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并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總結、實踐、積累,找到更多可以提高高中學生物理水平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一個滿意的高考成績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孫良.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材分析與教學方法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2]黃俊鑫.新課改下高中物理教學方法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