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驪婕
初中地理課程的開放度與包容度往往會比其他參與中考的科目要大,沒有了中考的束縛,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進行發(fā)揮,讓他們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質疑,在質疑中創(chuàng)新。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抓住心理特點,培養(yǎng)學習興趣
開學第一課,往往是能否使學生產生興趣的關鍵時刻,就如心理學上所說的“首因效應”。初中地理的第一堂課就是告訴學生什么是地理,地理包括哪些內容。部分學生對于“地理”的含義往往會提出疑問,這是最基本的好奇體現。如果此時老師照本宣科將“地理”定義一字不落地說一遍,學生的感覺可能就是無聊、枯燥、不懂,“地理”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差”。但老師換一種形式的話,反問學生:“你認為的‘地理是什么?”學生自主發(fā)言,老師可以選擇其中認為恰當的答案作為“標準答案”,也可以引導學生采用組詞的方式,將“地理”兩個字分別組詞,再組合便是最簡單直接的解釋,學生能夠明白。地理包括的內容,可以采用大量圖片或者簡短的視頻,展示與我們生活相似或不同的風土人情,也可以是與我們很遠又神秘的宇宙,讓學生體會到“地理”是開闊的又是有趣的,“地理”不局限于書本,它后面的世界是很大很大的。學生有了這樣的心理體會,興趣的種子就會慢慢萌芽。在后來的教學中同樣利用地理的開放度,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興趣不斷持續(xù)。有了興趣,問題意識才算有成長的沃土。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強化問題意識
(一)質疑來自生活實際
現實生活的種種現象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一旦關注了,就有可能產生新的火花。教學中,僅僅以課本為教學材料是遠不夠的,空洞的理論及無法運用到生活中的知識,不能算做學生真正擁有的知識。不管是課標要求還是生活需要都應該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緊密結合。
在學習《印度》這一課時,教學內容包括介紹印度的氣候,學生對于這一部分一直較為頭疼。教學中我先從印度婦女的傳統(tǒng)服飾入手,做簡單介紹,然后讓學生觀察思考:“這種衣服穿上身應該是怎樣的感覺?”“印度婦女一年四季都這樣穿,那在太倉也可以四季都穿它嗎?為什么?”“這與當地的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經過思考,觀察印度所處的溫度帶,答案顯而易見。部分學生在了解印度的氣候后,發(fā)現與東南亞部分地區(qū)的氣候是一樣的,但傳統(tǒng)服裝卻不同,因此發(fā)問。面對質疑,我選擇讓學生嘗試自己課后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再進行交流。
(二)質疑來自“陷阱”
初中地理的部分知識點相對于初一學生的思維來說是一個較大的挑戰(zhàn),除了空間立體感的缺乏外,還有就是學生的缺點,如粗心。好的題目通常是靈活的,還會設置些“陷阱”,一些基礎知識不扎實、糊里糊涂的學生很容易中招。老師往往會在考試前反復強調知識重點,希望學生聰明一點,不要見到坑就往里跳,思維多轉兩圈再答題。殊不知,平時的“犯錯”也是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學生可以在錯誤中尋找原因,在思維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從而填補思維漏洞,學會避開“陷阱”,達到學習上的突破。
講解第六章中的“世界第一大洲”內容時,亞洲能成為世界第一大洲主要是因為亞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當我問學生“亞洲是世界上跨經度和緯度最廣的大洲是否正確”時,很多學生會認為這句話是對的。很明顯,學生會踏入“陷阱”,一方面可能是粗心,另一方面是基礎概念不清。有的學生會質問:“經度是指示東西方向的,那‘跨經度最廣不就是‘東西距離最長?”這里,我要求學生看清文字,距離是指長度,而經度是指度數,跨的距離長不代表經度也跨得多。對于鉆牛角尖的學生,還需多加提醒他們注意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所以,跨經度最廣的大洲應是南極洲(跨360°)。學生在經歷了正誤答案的思辨過程后,綜合性的思維能力會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管理機制,問題萌發(fā)創(chuàng)新
現今管理學生方式講究“鼓勵為主,懲罰為輔”,從鼓勵方面來說,平時的德育量化分數是對學生最基礎、最便利的“獎品”,甚至可以讓學生后續(xù)積滿一定分數向老師兌換神秘獎品。種種措施,最終是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再加之平時的生活知識積累,在問題探究過程中能展現出“奇思妙想”,不時也會迸發(fā)出新的創(chuàng)意。
如講解中東地區(qū)的建筑特點,這與上學期學到的西亞建筑差不多,都是“墻厚、窗小”,而現在又多了個“平頂”,我問學生有沒有形象的方式將這六個字記憶,有位學生突然冒出來:“不就是一個臉皮厚、眼睛小、平頂頭的腦袋,跟XX長得一樣?!逼渌麑W生一聽都樂了,同時也記住了。再如說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qū)90%以上都是黑人,所以被稱為“黑非洲”。我便問:“那北非的人種是?”某班級里一位特別黑的男孩說“像我一樣的白人”,其他同學頓時哄堂大笑,不停地有學生說“你要是白人,那我們都是‘太白人了”、“老師,我怎么看不到你了,你都白得透明了”,學生的玩笑話不少,但在這樣的嘻嘻哈哈背后,也是知識傳遞的一種方式。同時,檢測學生關于知識點的記憶情況及記憶是否有誤,如上面學生的答案不準確,需更正“北非是白種人,但我們是黃種人”。類似于例子中出現的課堂“小玩笑”,往往可以展現出學生無限又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生活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積累。這些內容對于老師來說,也是一種教學資源,源于學生又用于學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總之,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漸進。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的趣味性。在培養(yǎng)的過程中,不僅要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鼓勵學生在此基礎上學會發(fā)現新問題并突破它,使量的積累變?yōu)橘|的飛躍。要想讓學生成為“問題學生”,老師也應是“問題教師”,老師善思善問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樂思樂問,才能真正實現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化,才能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