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瑛 蘇向輝
摘要:探索任務型教學法這一新的教學方式以推動研究生教學改革,首先,引入探討了當前我國研究生傳統(tǒng)的單一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其次,對任務型教學法及其在研究生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進行介紹,之后,通過該方法在研究生“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及教學效果介紹,驗證了任務型教學法在研究生教學中有其可實施的價值,最后,從研究生、教師以及教育改革三個層面對任務型教學法進行了歸納與總結。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教學方式;研究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221-02
就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而言,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是研究生在整個學習階段關注的重點,其決定著研究生能否順利畢業(yè)已在研究生群體當中形成共識,而相應的結果就是,研究生普遍對開題前的基礎學習不夠重視,其學習積極性嚴重不足,或是上課一臉茫然,或是低頭玩手機或其他,一年半下來,大部分學生都是渾渾噩噩地度過,他們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混夠學分而已。為了改善這種局面,進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在給研究生進行“現代不動產專題”授課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索,從改變給研究生授課的方式出發(fā),期間經過不斷完善,通過幾年來的實踐,認為任務型教學法可以有效并充分調動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改善教師對研究生專題課程的被動授課局面,教學及反饋效果較好。
一、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教學法(task-driven)通過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目標或動機來組織教學,強調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履行并完成任務,展示任務成果。最早在外語教學方法中所推薦和提倡。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單向教學模式,在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以學生的學習和習得過程為重心的教學方式,提倡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和開放的途徑學習,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充滿反思、頓悟、自省等心理活動,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當前,整個研究生教學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研究生在教師授課學習中缺乏自主性,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對研究生而言是缺乏體現的。以下就結合筆者在“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中的實踐,闡述如何讓教師和研究生共同參與學習過程,在研究生自身驅動和教師外部引導的協(xié)調下,充分激發(fā)研究生學習的主觀積極性和能動性,進而提升研究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使研究生“不學”為“要學”,“苦學”為“樂學”,“學會”為“會學”。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研究生“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中的實踐
由于近年來我國不動產市場發(fā)展起伏較大,政策更新頻繁,因此“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要求緊跟形勢,實現動態(tài)教學,加上這門專題課程具有實踐性強、參與性強及互動性強的特點,與任務型教學法的要求十分吻合,非常適合采取這種教學方法。以下就筆者運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實踐教學介紹如下:
(一)“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任務型教學法實施準備
首先,筆者會給研究生介紹任務型教學法的主導思路和實施想法,同時,結合“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要求,為研究生講解該專題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理念,讓研究生理解任務型教學法,并對“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有整體了解與把握。
其次,在前面介紹任務型教學法的基礎上,全面綜合考慮,將任務型教學法的理念、“現代不動產專題”的課程特點以及學生需求等多方面相結合,了解研究生對“任務”的具體看法、理解程度和意見建議,為下一階段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提出和實施做好準備。
接下來,借鑒以往學者的相關研究,結合筆者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根據“任務”的內涵和現有的教學資源與條件,筆者初步設計出幾種任務型教學實施模式,通過深度訪談等形式聽取研究生的意見和評價,并結合“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要求以及研究生的特點,最終確定出較為適宜的“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任務型教學模式,并在教學設計中結合“任務”的幾大要素,即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對“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的學習任務和活動方式加以詳細設計,最終形成任務型教學大綱與實施方案,現已在2010-2014級公共管理學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中加以實施。
最后,當初步的任務型教學模式構建之后,還有必要不斷重復以上幾個階段,進行新任務的試用、反饋、修訂和固化,以不斷構建或完善“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
(二)“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任務型教學法教學實踐
筆者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模式大體遵循如下三階段任務循環(huán)模式:
在任務前階段,主要是做好準備工作。教師按照“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的特點及任務型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要求,介紹專題涉及的基本理論知識,講解任務中的相關背景,闡明考核的標準與方式等,為任務的布置、研究生對任務的接受和實施做好準備。
在任務中階段,是“任務”的下達與執(zhí)行。教師合理地組織、引導研究生按照任務型模式的要求執(zhí)行任務。首先,布置任務,教師會結合當前的不動產熱點話題設置一些題目方向,由研究生自愿組合三人一組任意抽取題目,或者研究生拋開給定話題,自行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題目,但需要通過教師審核同意。例如,2014級研究生在自愿分組的基礎上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及新聞熱點自行確定專題任務選題“不動產登記對樓市的影響分析與研究”、“農村宅基地確權登記問題研究”、“征收房地產稅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分析”、“小產權房的出路研究”、“保障性住房的融資渠道分析”等。在任務執(zhí)行的過程中研究生如有需要,可以向教師求助,教師也有必要及時與學生溝通,對有偏離方向的情況進行及時的輔導和糾正。
在任務后階段,是進行總結與評價。任務完成后,研究生要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和總結,并和全體研究生組成答辯評審組,各組依次匯報各組專題完成情況,之后教師和研究生可以就其中的某些問題質疑或提出討論,由匯報組進行答疑,提出匯報組的意見。
筆者在最近的一次研究生“現代不動產專題”教學中進一步進行探索,嘗試了“任務驅動”+“辯論賽匯報”的形式,基本流程同上,只是在任務選題上每組4人,每兩組選用同一個辯題(如“我國應不應該征收房屋空置稅”,“房地產政策是不是影響我國樓市的最主要因素”等),這兩組分別作為正方與反方完成任務,同樣需要分別完成書面的專題報告,最后匯報時嚴格遵循辯論賽的規(guī)則以及流程,按立論、駁立論、質辯、自由辯論、總結陳詞幾個階段進行。實踐證明,這種形式非常能夠鍛煉研究生,每位研究生都會緊張地投入其中、認真?zhèn)鋺?zhàn)且每個研究生都有表達并表現自己的機會,能夠充分體現出其團隊合作意識及個人綜合素質。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帶來的教學效果
1.有效地完成了“現代不動產專題”課程的教學目標。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不僅讓研究生掌握了完成現代不動產專題所必需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也讓研究生切切實實做到了對理論的充分應用及與現實問題的有機聯系與結合。同時,任務完成后的反饋表明,在整個任務的執(zhí)行及完成過程中,研究生不但提高了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進一步提升了團隊合作的精神與能力。
2.培養(yǎng)了研究生的認知主動性。通過提出任務、解析任務直至完成任務,教學目標變得有趣而具體,一系列任務交流活動有效地激發(fā)了研究生的學習動機和以新的方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既促進了研究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又培養(yǎng)了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實現了螺旋式上升的實踐和理論的結合。
3.對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及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任務型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思想和行動上要實現三個轉變:轉變觀念、轉變角色以及轉變功能。改變了以往一言堂、“滿堂灌”的作風,教師在任務型教學法實施中主要起組織、引導、控制、解答以及點評作用,注重形成以研究生為主體和中心,研究生和教師雙向互動的學習氛圍,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教師要根據每組成員的匯報做出點評并總結歸納,而這一點最能夠體現出教師的水平和權威性,要求教師必須擁有更為淵博的知識儲備和更為寬廣的胸懷,要對研究生所做出的成績給予鼓勵和肯定,獲取研究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要能夠與研究生之間實現信息和情感的充分溝通,激發(fā)出研究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精神與潛力。
四、結語
較之其他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法的確能夠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yǎng)研究生獨立完成工作的觀念和集體合作意識,而且在執(zhí)行任務時,由于教師的完全不干預以及研究生必需的任務完成匯報,研究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精確性也進一步得到鍛煉與提高,尤其是辯論賽形式的任務驅動更是能讓研究生人人參與,個個主動。作為教師,必須為人師表,與時俱進,依據教學內容與特點、研究生知識背景與儲備,結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和條件,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選擇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學科、專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與現有知識相結合,讓研究生自己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培養(yǎng)研究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才真正符合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求。雖然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從語言類教學中誕生的方法,它仍然有很大的普適性,筆者只是進行了淺顯的初步嘗試,也還存在諸多尚待解決與完善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所有的教學工作者需秉承并堅持創(chuàng)新,以深化教學改革并將改革成果推廣到本科生和研究生專業(yè)教育的各個層面為己任,長期以往,必定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帶來一片光明的前程。
參考文獻:
[1]劉麗麗,張樹青.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以“現代服務業(yè)管理”課程為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2]李洪偉,劉文超,楊浩淼.任務型教學法在非全日制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0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