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丹
【摘 要】《牡丹亭》原著是明代湯顯祖的浪漫主義愛情作品之一,該作品又叫《還魂記》。本文主要是從戲劇和文化兩方面的共通之處著手,重點分析杜麗娘的人物形象素質(zhì),并且以個性與共性為哲學理論依據(jù),分析杜麗娘人物形象的獨特性、社會性及多重意蘊的統(tǒng)一性。
【關鍵詞】《牡丹亭》;杜麗娘形象;獨特性;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9-0065-01
《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中國戲曲與文學領域中的主要代表,該作品以浪漫主義的形式出現(xiàn)。戲曲的牡丹亭是通過《牡丹亭還魂記》而改編來的。戲曲舞臺上常見的有《鬧學》、《游園》、《驚夢》、《離魂》、《還魂》等幾部分。該作品主要是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而展開的,從杜麗娘的生生死死中塑造出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本文以《牡丹亭》的劇本和戲劇兩方面結(jié)合為基礎,主要分析杜麗娘的人物形象素質(zhì)的多重意蘊。
一、杜麗娘人物形象的獨特性
《牡丹亭》中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獨特性。這點主要體現(xiàn)在杜麗娘身為貴族之家,從小受到很強的家族教育,她的形象被直接塑造成時代的標準?!秾簟肥菓騽〉囊徊糠?,這部分體現(xiàn)出杜麗娘內(nèi)心不同的一面,她在夢中追求自由,展現(xiàn)出自身獨特的個性,她在夢里的形象與現(xiàn)實有天壤之別。夢中的她是自由的化身,現(xiàn)實中的殘酷與夢境中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于杜麗娘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為此杜麗娘郁郁中因病而終,在陰間,杜麗娘終于找到自己的向往,追求自身獨特的個性,徹底擺脫封建社會的精神枷鎖。以當時社會來說,追求個性的解放,自由的向往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只有通過杜麗娘在陰間的快樂來反襯出社會的冷漠,并且詮釋了杜麗娘自身的個性特點。對于作者來說,把杜麗娘現(xiàn)實中的愿望通過夢境得以實現(xiàn),由尋夢而死,死而復生后卻又不再尋夢,作者通過這種反復的手法,塑造出杜麗娘多重的形象特點,同時也是追求個性的一種表現(xiàn)。
二、杜麗娘人物形象的社會性
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存在社會性的特點,正常來講,人性包括自身和社會兩點。所謂的社會性就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需要把握住當時社會的環(huán)境特點,才能把人物刻畫得具有很強的自身特點,同時還要使得個性與共性形成矛盾統(tǒng)一的一面。正是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把杜麗娘的人物形象塑造成為一個矛盾的焦點,才能使戲劇本身具有很強的可讀性?!赌档ねぁ€魂》中杜麗娘復生后仍然不忘當初的媒妁之言,這一點與其在陰間追求的那種自由無束縛的愛情相互矛盾。但是分析來看,這樣的刻畫也體現(xiàn)出人性在追求自身個性的同時,仍然無法逃避社會對個人的枷鎖。針對杜麗娘的社會性來分析,我們則看出在她身上具有著很強的社會束縛的特點,即使杜麗娘有很強的個性化的特點,想要突破世俗的枷鎖,但是在大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自身的想法依舊是難以實現(xiàn)的。
三、杜麗娘形象多重意蘊的統(tǒng)一性
幾百年來,《牡丹亭》一直受到文學界和戲劇界的重視,湯顯祖的名字是與杜麗娘的形象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與杜麗娘多重審美意蘊統(tǒng)一的形象是分不開的。但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須植根于其所處的特定時代和社會,又往往會帶有作者主觀痕跡。雖然許多研究者都關注到杜麗娘作為女性身上所蘊涵的反抗性和進步性,并對此進行歌頌,但是湯顯祖終究不能超越他自己所處的時代。他沒有意識到也不可能意識到,他筆下至美至善的杜麗娘唯獨缺少了最不該缺少的東西,那就是為自己的命運承擔責任并付出努力的形象塑造。盡管如此,《牡丹亭》和它所塑造的杜麗娘還是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尤其是在一些青年婦女中引起激烈的反響。對于那個時代的女性主體意識的復蘇起了促進作用,“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誰似咱?”的時代強音最終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牡丹亭》仍不失為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世俗皇權(quán)的名目來追求人欲愛情、宣泄生命激情、感懷人生況味的不朽劇作。雖然《牡丹亭》中對于女性意識覺醒的描述還局限于對愛情、婚姻的追求這一領域,但是它對女性生活的歷史畫卷真實再現(xiàn)、對于女性意識逐漸覺醒不斷擴大與發(fā)展的歷史樣態(tài)的描繪,為后代我國女性思想解放運動的到來與女性主義的發(fā)展開拓了道路。所以我們在看到杜麗娘的形象中發(fā)現(xiàn),它具有不同的形象創(chuàng)作,同時這些矛盾的處理手法也恰恰塑造出杜麗娘的不同的情感特征。
分析《牡丹亭》杜麗娘形象的多重意蘊,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形象的塑造其實更多的是反映了一種真實的社會現(xiàn)狀。同時該作品中那種追求人性的解放與進步的精神是不變的,同時歌頌向往自由愛情的情感是不變的,也正是因為作者成功的塑造出杜麗娘的人物性格,才使得《牡丹亭》成為經(jīng)典的存在。
參考文獻:
[1]張淼.論《牡丹亭》對情的塑形[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2]宋俊華.牡丹亭:從“至情版”到“青春版”——一部昆曲經(jīng)典的建構(gòu)、重構(gòu)與解讀[J].文化遺產(chǎn),2009(03).
[3]王燕飛.牡丹亭》的傳播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05.
[4]張筱梅.論才女讀者群對《牡丹亭》的接受[J].天府新論,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