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浩+李泊泊+楊豪
【摘 要】 目的:觀察骨科外洗方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跟痛癥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跟痛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予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洛索洛芬鈉片進行治療,治療組40例予骨科外洗方配合功能鍛煉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并隨訪患者復發(fā)情況。結果:對照組有效率為75.0%,治療組有效率為92.5%,隨訪一年治療組復發(fā)率明顯小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科外洗方配合功能鍛煉對跟痛癥治療效果明顯,可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 跟痛癥;外洗方;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274.9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4-0076-02
跟痛癥在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老年人群發(fā)病率較高。主要癥狀為足跟部疼痛、麻木,行走時不敢用力,有酸脹不適感,休息后可輕微緩解。主要是由于足跟的骨質(zhì)、關節(jié)、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以足底筋膜炎及骨刺形成為常見病因,表現(xiàn)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在跟骨下方偏內(nèi)側(cè)的筋膜附近處骨質(zhì)增生及壓痛,側(cè)位X線片示或有跟骨骨刺,但是亦有無明顯壓痛及跟骨骨刺的跟痛癥患者,多發(fā)生于久立或負重類工作者,由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臨床上治療此類跟痛癥常常采用針刀、針灸、外敷及口服藥物治療[1]。本文闡述此病采取骨科外洗方外洗配合功能鍛煉進行治療,治療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省中醫(yī)院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間符合跟痛癥診斷標準的門診患者80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9.4±12.5)歲;對照組40例,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2.5±13.9)歲。病程最短2月,最長6年,平均病程(2.3±0.2)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來確定:多為體力勞動者,有外傷史或慢性勞損史,單側(cè)或雙側(cè)發(fā)作;足底和足跟內(nèi)側(cè)疼痛,麻木,輕者步行久后出現(xiàn)酸脹不適,休息后緩解,重者足底刺痛,麻木或蟻行感,足底或足跟內(nèi)側(cè),可有脹硬感,或可捫及棱形腫脹,壓痛。
1.3 納入標準 ①排除腰部及其他病因?qū)е碌淖愀刻弁凑撸虎跓o明顯的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③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②不符合本病的診斷標準者;③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④依從性差影響本研究療效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洛索洛芬鈉片(樂松)(第一三共制藥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769)規(guī)格:60mg×20s,60mg/次,2次/d,服藥時間為14d。
1.5.2 治療組
1.5.2.1 外洗方外洗 白芷、伸筋草、威靈仙、透骨草、木瓜、蘇木各30g,水煎800mL泡腳,水溫保持在50℃左右,每天兩次,每次30min,14d為一個療程。
1.5.1.2 功能鍛煉 ①手扶扶手站于臺階邊緣使足跟部懸空,使下肢盡力下壓使足背伸堅持5s然后趾屈;②足底與墻面保持45°盡力背伸堅持5s;③床邊雙膝并攏,雙下肢伸直,堅持5s;以上三種鍛煉方法,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鍛煉200次。
1.6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足底部疼痛癥狀消失,周圍局部無腫脹,站立行走時無酸脹疼痛,無麻木感。好轉(zhuǎn):局部疼痛或腫脹癥狀明顯減輕,但步行過多或站立過久仍有酸脹不適感。有效:足底部疼痛癥狀或站立行走后疼痛癥狀較治療前有輕微改善。無效:足底部癥狀仍然存在較治療前無改善。將治療效果分別記錄為優(yōu)、良、中、差四個等級。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6.0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x[TX-*3]±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治療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為75.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2.2 復發(fā)情況比較 治療后進行隨訪1年,治療組的總復發(fā)人數(shù)及復發(fā)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跟痛癥屬中醫(yī)學“痹證”范疇,多因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筋骨失養(yǎng)導致局部血脈不通,加之長期勞損導致經(jīng)絡瘀滯風寒濕邪侵襲,留滯經(jīng)脈,痹阻氣血,從而使足跟部經(jīng)絡“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日久痹組導致足跟部出現(xiàn)疼痛,行走時疼痛等癥狀??诜幬镏委熍R床效果較差,一方面藥物難以達到病所或只能單純緩解疼痛癥狀,一方面則易復發(fā)[4]。而外洗方外洗則從足跟局部入手,不僅可使藥性發(fā)揮滲透直達病所,也可使足跟之筋脈不通或骨刺得到治療[5]。此骨科外洗方中透骨草祛風散寒,疏絡止痛;蘇木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木瓜配合伸筋草、威靈仙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白芷增強諸藥之力,諸藥水煎泡洗足跟部共奏疏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止痛、松解粘連之功。此藥液直接作用于局部滲透肌膚,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運行,滑利肌肉筋膜從而使癥狀緩解或消除[6]。但跟痛癥病根頑固,在外傷及勞累誘因下極易復發(fā)。本文從中醫(yī)整體觀念之總體入手,針對此病從風、寒、濕邪不斷蘊結導致血脈不通,血脈不通從而筋脈失養(yǎng)拘急最終出現(xiàn)疼痛及一系列癥狀的病因入手。在祛除病癥之風濕之表的同時,徹底根除痹證之根源,即使原本拘急粘連的肌肉筋膜重新恢復原本的狀態(tài),而又不加重原本的病情,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無負重的功能鍛煉,可最大的優(yōu)點是不加重原本足底筋膜的粘連或骨刺狀況[7]。不斷地功能鍛煉可使原本病變的肌肉筋膜解除粘連,重新恢復滑利狀態(tài)。且不斷地進行功能鍛煉,原本粘連的肌肉筋脈可最終達到理想治療的預值。治愈后停止外敷可繼續(xù)堅持此項鍛煉方法以有效避免跟痛癥的再次復發(fā)。也可堅韌足底的筋肉防止外傷及勞損再次引起足跟部的其他病癥。
綜上所述,中藥外敷配合無負重之功能鍛煉治療跟痛癥效果明顯,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患者的治療負擔及經(jīng)濟壓力,可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常英,劉亞彬,常紅,等.小針刀治療足跟痛56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2,34(12):1849-185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44:211.
[3]王新明.小針刀治療跟痛癥85例遠期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6):22-23.
[4]董惠杰.中藥塌漬配合TDP照射治療50例跟痛癥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3,22(22):34.
[5]曹閎喻,王平.海桐皮湯薰洗配合足墊治療足跟痛60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0,31(1):25.
[6]賀自克,苗喜云,王淑靜.中藥熱敷配合不負重功能鍛煉治療膝骨關節(jié)炎療效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jié)炎,2015,4(7):8.
(收稿日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