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摘 要: 助讀系統(tǒng)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表現(xiàn)形式多樣,是幫助師生開展教學的有利幫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起到很重要作用。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助讀系統(tǒng),通過單元導語、插圖、泡泡語、資料袋、課后練習等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閱讀、感悟、分析與理解能力,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能力的提高是每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 教材 助讀系統(tǒng) 能力培養(yǎng)
助讀系統(tǒng)又叫提示系統(tǒng)、助學系統(tǒng)或?qū)W系統(tǒng),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顧黃初先生在《語文教學研究的多向探索》中提出:語文教材中包含四個系統(tǒng),即知識系統(tǒng)、范文系統(tǒng)、作業(yè)系統(tǒng)和導學系統(tǒng)。實際上,語文教材中助讀系統(tǒng)是幫助學生學、教師教,致力于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而設(shè)計的一系列材料,其實質(zhì)是對學習的要求和學習的重點、學習方法等做出提示,對某些疑難問題的詮釋,對相關(guān)資料的引述、知識的拓展等。主要有五種類型:①注釋類:課文中的字詞注釋和題注,作者簡介、選文出處、課文背景簡介等。②提示類:每冊書開篇的編輯說明、單元提示等。③圖像類:主要是課文中所配的相應的插圖,這樣直觀的圖像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及記憶,盡量避免單一枯燥的學習。④附錄類:如一些資料附錄、知識短文及相關(guān)信息鏈接。⑤練習類:選文的課后思考與練習。這些共同構(gòu)成了小學語文教材。
一、小學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
首先,助讀系統(tǒng)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指導,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自讀提示、預習提示等顧名思義就是為學生的預習、思考做出提示,進而讓學生根據(jù)泡泡語和課后練習等思考問題、探究問題。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其次,助讀系統(tǒng)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助讀系統(tǒng)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注釋里面包含重要字詞的解釋,資料袋里包括一些課外的拓展知識,課后練習中包括一些對課文內(nèi)容的強化和朗讀、寫作能力訓練,單元導語和綜合性學習提示則是對學生情感的激發(fā)和學習方法、習慣的指導。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資料袋:“這篇課文是根據(jù)我國著名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改編的。這部小說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故事,書中塑造的曹操、孫權(quán)、劉備、諸葛亮、張飛、關(guān)羽等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書中的許多故事,如‘桃園結(jié)義、‘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空城計,廣為流傳。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這一段資料有利于學生了解草船借箭的出處和《三國演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及人物,拓寬知識面。六年級下冊第16課《十六年前的回憶》的課后練習:“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按照時間順序?qū)懥四男┦?,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有什么聯(lián)系?你覺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在清明前后祭掃烈士墓,再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边@三道練習題的設(shè)計有利于學生朗讀和寫作能力提高。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義。本組課文將帶領(lǐng)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lǐng)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志,交流感受,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還要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這一單元導語前一部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后一部分則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有所指導。
二、有效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閱讀、朗讀能力
首先,指導單元導語朗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朗讀能力。單元導語主要用來提示和呈現(xiàn)本組課文主要內(nèi)容,語言優(yōu)美,有時會用氣勢磅礴的排比,有時會用涓涓細流的比喻,遇到這樣的材料,教師抓住機會讓學生訓練朗讀。三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單元導語這樣寫道:“我們的祖國,有奔騰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遼闊的草原,茂盛的森林;有寧靜的山村,繁華的都市……”這是一個很有氣勢的排比句,展現(xiàn)了祖國迷人的風光。因此,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用什么樣的語氣讀,讀出什么樣的感覺。讓學生先熟讀再美讀,慢慢的,不僅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還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能力。
其次,利用插圖訓練朗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精美插圖都畫出了文中最感人、最經(jīng)典的一幕,小學生對這些插圖很有興趣。教學過程中,如果利用這些插圖加以引導,讓學生體會其中感情,再順勢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兜诎舜巍愤@一課中,布魯斯王子七戰(zhàn)七敗后看到蜘蛛結(jié)網(wǎng)的情景,深受感動。文中用這樣一段話做了描述:“布魯斯感動極了,他猛地跳起來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痹谥笇W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中人物的動作、表情等。再加以引導體會,讓學生帶著感情朗讀,效果更可觀。
(二)利用助讀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插圖,以艷麗的色彩、栩栩如生的畫面深深地吸引學生的目光,充分利用這些插圖有利于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為此,教學活動中必須讓插圖“開口說話”,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首先,讓學生明確目的,觀察插圖,培養(yǎng)觀察能力。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并且注意力容易轉(zhuǎn)移。為此,引導小學生觀察插圖的過程中,應當給定明確的目的和要求,讓他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所提高。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荷葉圓圓》中有一幅美麗的插圖,教學時可以提出要求:“荷葉是什么樣的,荷葉上都有哪些小伙伴呢”?讓學生觀察,久而久之,學生的觀察能力便可以得到提高。
其次,運用插圖,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由于語言能力有限,口頭表達時要么過于簡單、要么錯亂無序,寫作文的時候往往無從下手。因此,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插圖這一直觀手段讓學生觀察插圖,并描述插圖或者通過看插圖說你想說的話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如三年級下冊第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可以讓學生觀察對比課文中的兩幅插圖,再讓學生口頭表達自己看到的內(nèi)容,之后引導學生說說看完這兩幅圖以后想對小山村的人們說點什么?不僅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引導學習資料袋,提高情感表達能力。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1課的閱讀鏈接《在天晴了的時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讓學生帶著“這首小詩描寫了什么?”這個問題反復讀,既讓學生找到朗讀的感覺,又加深他們對詩的理解,并且發(fā)展他們的想象能力等。讀完以后可以問:“同學們讀完這首小詩,有什么想說的嗎?”學生就會分享感受,在分享中情感得以提升,發(fā)展情感表達能力。
(三)充分利用助讀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和學習能力
課后練習是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多方面訓練點。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各類課后練習的效用,實現(xiàn)目標,提高效用,提高學生的相應能力。
首先,設(shè)置任務,充分利用課后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課后練習可以作為預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jù)生字詞表認讀生字,正確書寫生字,再借助工具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為熟讀課文創(chuàng)造條件。并且預習過程中可以根據(jù)課后練習的提示對一些重點詞句多看兩遍,反復琢磨,為新授課文做好前奏準備,同時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
其次,認真研讀課后練習,落實基礎(chǔ)知識,提高學習能力。課后練習設(shè)置一般來說都是有梯度的,前兩題一般為基礎(chǔ)性題,目的在于鞏固基礎(chǔ)知識,培養(yǎng)識字寫字和朗讀能力。教學過程中應作為教學的一個必要部分進行一定指導。在生字詞認讀和書寫上,老師可以讓學生先讀寫,然后分享自己記住這個生字的方法,教師再做適當?shù)姆椒ㄖ笇В寣W生不僅會讀、會寫,還記住同類型的字詞,最終使學生的識字能力得到提高。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題處理上,老師可以把它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朗讀上,不僅僅局限于課后布置作業(yè)。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18課《稱贊》中課后練習:“朗讀課文再演一演?!边@樣一個課后練習可以把它有效利用在課堂上,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讀的時候把應有的語氣讀出來。學生的朗讀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最后,牽手泡泡語,進入教學過程,提高學習能力。在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泡泡語中的問題,能夠引發(fā)思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泡泡語,有效提高學習能力。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18課《盤古開天地》的泡泡語:“我仿佛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苯虒W時老師可以問:“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的畫面?你對這樣的畫面有什么感受?”如此,學生在思考、概括、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能力自然提高了。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李維鼎.語文教材別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程麗陽.語文助讀系統(tǒng)理論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4]方堅榮.淺談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tǒng)的功能分類[J].小學語文教學參考,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