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隆
摘 要: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使課改的推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應引起新課改踐行者的思考。就這些問題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英語新課改;問題;反思
一、初中英語新課改面臨嚴峻挑戰(zhàn)的原因
1.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夠,信心不足
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夠、信心不足的基本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能得到及時幫助。
(2)陳舊、機械、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和信心。
(3)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英語學習的意義。
(4)不合理的評價形式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2.小學與初中英語教學不接軌
當前的小學英語教學,特別是農村小學,由于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落后,教學觀念滯后,又加之學生不愛學,家長不重視,同事不配合,學校少關心使英語課成為眾學科中的“丑小鴨”。多數小學都沒有能夠完成課標所要求的教學任務,有些學校的英語課形同虛設,學生英語水平幾乎為零。
到初中后,由于英語教材入門階段的詞匯量多、話題范圍廣、語法內容難度加大,對于剛接觸英語,幾乎沒有英語學習基礎的大部分學生來說一時難以適應,因而很多學生一接觸英語便產生了畏難情緒。同時,由于班額過大、教學內容多等原因使得教師沒有足夠精力對學困生進行及時幫助。如此一來,“面對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話。
3.教材難度加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操作困難
“人教版”英語教材雖然內容貼近學生實際,信息豐富,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具體的話題展開,但課本里可具體操作的內容較少,有些內容還脫離了農村學生的實際,加之教師手頭上沒有現成的資料可以利用,且多媒體與網絡資源相對貧乏,造成在處理教材上的難度相當大,更何況不少教師教兩個班,班額大,課時多,除了上課和批改作業(yè),其余時間無法保證充分備課。此外,新教材詞匯量太大,學生記不住,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教學活動舉步維艱。教學內容無法完成,教學質量當然令人擔憂。
4.評價體系相對落后,影響了教師教改的熱情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學校對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都以其所教班級的考試成績作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標準。造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敢完全放開手腳,按照“新課改實踐建議”所提倡的那樣,“組織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對英語課程的要求”,而只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提高學生的筆頭考試成績。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外,還存在著教學設施和設備相對簡陋等問題。
作為新課改的具體實施者,我們只有承認、正視并分析這些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它。
二、如何解決
1.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初中英語教師的業(yè)務素質
隨著中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初中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愈來愈高,不僅要能聽、說、讀、寫,還要具備演、畫、唱以及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基本功,但目前初中英語教師的教育觀念和知識結構還很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跟不上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因此大力開展教師基本功訓練,全面提高初中英語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2.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精神,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1)以知識掌握為中心轉變?yōu)橐阅芰ε囵B(yǎng)為中心
(2)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
(3)教師傳授知識的模式向學生探究知識的模式轉變
3.努力調整自己的角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教學中的知識型、傳播型角色向輔助型、引導型角色轉換,扮演學生情感的調控者,英語活動的組織者、激勵者,學生進步的促進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4.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們對教材應該大膽采用刪減、替代、補充、改編等方法,要考慮學習者的情況,而不是教材怎樣編就怎樣教。對于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應該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簡單“教教材”。英語學科要求課堂教學緊密聯(lián)系社會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自參與并運用英語來研究、探索和解決問題。這一點的達成,創(chuàng)造性、科學性地利用好教材是必備條件。
5.大膽革新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東風吹來滿眼春”。我們的基礎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英語課程改革也是必然的。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自身的語言素質、教學觀念、教學理論水平都是制約教學進步的因素。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好書的同時,成為教學的研究者。如果說,課程改革對廣大學生來說是一次學習的革命,那么,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來說則是一次職業(yè)的革命。作為一名直接面對學生的一線教師,我們應融入新課改的洪流,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改變舊的教育教學行為,讓我們的學生真正擁有一個自主獨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參考文獻:
張洪瑞.英語新課程教學反思[J].吉林教育,2010(3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