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間美術資源豐富而廣闊,民間美術更是具有生命力、富有神秘感的文化,通過美術課堂的學習,使學生感受民間美術的文化精神內涵和濃郁的藝術氣息,在創(chuàng)新的教學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操。
關鍵詞:美術資源 探索研究 創(chuàng)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112-01
一、民間美術資源的理論依據(jù)
美術課程標準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益,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huán)境資源(如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活動、事件和環(huán)境等)進行美術教學?!比绾斡行У拈_發(fā)和利用美術資源,增強美術課程的地方性特點,使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引導學生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激發(fā)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是當下我們要研究的主要內容。
二、民間美術資源的地方特色
美術教育資源有著不同的地區(qū)差異,新的課標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美術課程與地方美術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有助于傳承優(yōu)秀的本土文化,讓學生親自參與、學習、體驗民間資源的悠久歷史。
地方民族文化反應了一個地方的傳統(tǒng)特色,是當?shù)匚幕摹案?,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了解和熱愛當?shù)匚幕?,無疑是最好的學習、傳播和傳承方式,美術教師自當因地制宜、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開發(fā)美術新課程。
三、民間美術資源的創(chuàng)新運用
中國有著比任何國家都豐富而獨特的民間藝術寶藏,民間藝術變化萬千,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甚至于說起繡球就象征著靖西,說起織錦就象征著云南,說起花饃就象征著陜西,等等這一種種民間資源,象征著一個當?shù)氐拿褡逦幕?,傳承出當?shù)氐牡胤教厣?。民間崇尚完整圓滿、講求對稱偶數(shù)、喜好以大為美等審美觀念,民間美術的造型中均有體現(xiàn)。
這里我要探索一種傳統(tǒng)民間工藝——扎染。扎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染色工藝,其加工過程是將織物折疊捆扎,或縫絞包綁,然后浸入色漿進行染色,染色是用天然植物,故對人體皮膚無任何傷害。扎染中各種捆扎技法的使用與多種染色技術結合,染成的圖案紋樣多變,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其中針扎用線縫制而成,可以形成較為細膩的圖案;捆扎則是用線繩緊系,在染制的過程中可出現(xiàn)對比強烈的紋樣。由于扎染作品捆扎的方式與染色的深淺不一樣,最后所呈現(xiàn)出變化多樣、風格獨特的作品,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
1.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扎染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貼近學生的生活,將扎染應用在美術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扎染分為扎和染兩部分,通過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其目的是對織物扎結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結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結部分均勻受染,從而形成深淺不均、層次豐富的色暈和皺印,織物被扎的愈緊、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帶有規(guī)則紋樣的普通扎染織物,又可以染出表現(xiàn)具象圖案的復雜構圖及多種絢麗色彩的精美工藝品,稚拙古樸,新穎別致。扎染以藍白二色為主調所構成的寧靜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對比來營造出古樸的意蘊,且青白二色的結合往往給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與寬容更體現(xiàn)在扎染的天空中。
扎染的技術簡單、容易掌握,并且富有創(chuàng)造性,制作方法相同,但是每個人制作出來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用紙巾進行扎染的模擬,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色彩、享受色彩變化帶來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2.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針對學生好動、好猜的特點,我首先讓他們閉上眼睛,聆聽兩段段音樂,第一段音樂是鋼琴曲,第二段音樂嘻哈舞曲,讓他們感受音樂帶給人的節(jié)奏,然后出示扎染的作品,讓學生感受這兩幅作品帶給他們怎樣的節(jié)奏,接著聯(lián)系到剛剛播放的兩段音樂。運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法讓學生把音樂與美術作品結合起來,順其自然引出課題:染出音樂的節(jié)奏——民間扎染。
在講授新課環(huán)節(jié):運用現(xiàn)代媒體,體現(xiàn)教學方式的多樣性。觀看了扎染的制作過程,然后播放三段音樂,利用音樂中點、線、面的元素來對應扎染作品中點線面的制作效果,并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總結出扎染的特點。
在教師示范環(huán)節(jié):隨著一段舒緩的音樂,現(xiàn)場制作一件扎染作品,在制作過程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仔細觀察扎法、染法,讓學生更加清晰的掌握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通過聽一聽、猜一猜、學一學、想一想,這四個步驟讓學生領略民間扎染藝術的魅力,在教學中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
3.教學評價創(chuàng)新
制作完之后,到了教學評價的環(huán)節(jié),我分為三步進行:
3.1首先讓學生自評,講講創(chuàng)作思路,為什么繪制這樣的圖形。
3.2將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讓同學之間相互評價,看看大家喜歡哪一幅,為什么喜歡。
3.3教師評價同學們制作的作品都很有新意,多多鼓勵、表揚學生。
從三個角度進行創(chuàng)新的教學評價,從學生自己講創(chuàng)作思路到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體驗創(chuàng)作帶來的魅力。
民族民間美術資源引進課堂是教育全新的視角,在教學中學習民間美術文化,培養(yǎng)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熱愛和興趣,激發(fā)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4
[2]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6
[3]劉南一.當代廣西少數(shù)民族美術教育[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4]洪琪,唐杰.美術教育資源[M].湖南美術出版社,2010.8
作者簡介:焦璐,(1992-),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現(xiàn)就讀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 2015級美術學專業(yè),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美術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