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英
一、教學設想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民間敘事詩,完整的結構、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豐滿的人物性格及個性化的語言等具有很強的震撼力。本課時從“詩言志”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自己找到相關語段,自己先行朗讀、討論、分析,借助人物對話梳理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加以引導、歸納,解讀主人公悲劇命運。
二、學情分析
學生曾學習過《氓》,基本了解敘事詩的把握技巧,對《孔雀東南飛》的藝術地位通過《木蘭辭》的學習有所了解。學生普遍喜歡古詩詞,但對長篇敘事詩和文言文閱讀有畏難心理,學習較被動,一般等待老師的講析?!犊兹笘|南飛》成詩年代較久遠,學生對那一時期的歷史尤其是社會生活了解不多,這會影響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思考。學生已學習過一些古典詩歌和文言文,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在老師引導下借助注釋等疏通文本,篩選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與人物性格。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常見字詞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能力目標:運用人物塑造的方法品鑒人物性格特點,解讀主人公悲劇命運。
德育目標:依據(jù)主人公悲劇命運思考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執(zhí)著追求、堅強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四、課堂實錄
師:前兩個課時我們梳理了重點字詞,理清了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jié),賞析了本詩的藝術特色。今天我們一起總結梳理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的性格特點,解讀主人公悲劇命運,思考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執(zhí)著追求、堅強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師:我們一起來分析本文的主要人物。首先品鑒劉蘭芝的性格特點。提示:人物塑造的方法有哪些?以此為突破口體察人物性格特征。
生1:精明能干、孝順。
師:從哪里能看出來呢?
生1:第一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p>
師:非常好,還有嗎?
生1:忠貞不渝:被遣回家后拒絕再嫁的情節(jié)可以體現(xiàn)。
敢愛敢恨:殉情部分可以體現(xiàn)出來。
師:應當說敢愛敢恨這也是愛情忠貞的一個體現(xiàn)。還有其他的補充嗎?
生2:不慕榮華。從拒絕嫁給府君的情節(jié)可以看出;做事堅決,不嫁的決定態(tài)度很堅決。
師:是堅決嗎?(學生議論紛紛,很多同學認為是愛情忠貞讓她做出如此堅決的舉動)是愛情讓他做出了這樣的舉動,這個情節(jié)更能體現(xiàn)出她對愛情的忠貞來。還有補充的嗎?
生3:外表美麗。第九段梳妝部分可以看出。
師:很多同學在討論中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分析人物性格時既要從外在形象去把握,也要從性格特征去把握。(學生恍然大悟、紛紛點頭)還有其他要補充的內(nèi)容嗎?
生4:友好。被休回家時,對小姑子的關心可以看出來。
師:把“友好”換一個修飾性格的詞語。(生4及學生紛紛說“友愛”)婆婆如此對她,她依然對婆婆和小姑子如此友好,反映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生(齊答):善良。
師:讓我們就此深入探究一下,當她梳洗打扮好上堂拜別阿母時,按人之常情,我們會怎么樣?(學生紛紛說“生氣,可能會罵他”)軟弱一點的可能會苦苦哀求,劉蘭芝卻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這反映出她怎樣的性格特點?
生(齊答):堅強。
師:除了堅強,還能看出什么?從容的回答,這種態(tài)度形容一下?
生5:不卑不亢。(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點頭)
師: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人物性格的把握正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心理等這些人物塑造的方法分析出來的。所以通過上節(jié)課的情節(jié)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劉蘭芝如下性格。(PPT展示)除了這第一女主角之外,還有第一男主角及相關配角,大家試著總結一下。
學生分組討論。老師私下解答學生疑問。
師:討論結束了,看一下第一男主角焦仲卿?
生6:忠于愛情,為愛情獻身。
生6:懦弱無能。他的母親把劉蘭芝趕回家時可以看出來。
師:懦弱無能能不能印證全篇的情節(jié)?(學生毫不猶豫的說“是”)那結尾的雙雙殉情能印證他的懦弱無能?(學生若有所悟,回答“懦弱”)懦弱能殉情?先思考一下,還有沒有其他性格特征?
生6:孝順(學生都很贊同)
師:我們再回過頭看一下懦弱,開始任憑母親把劉蘭芝趕回家可以說是懦弱,到最后殉情可以看出什么?(學生若有所思,有同學嘗試著說反抗,其他同學也越來越多的贊同)抗爭,是積極主動的嗎?(學生稍微思考后回答“被動的”)是消極被動的,他的性格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性格,由懦弱到消極反抗。那焦母的性格特點呢?
生7:蠻橫無理。這么好的媳婦卻因為不喜歡說休就休。
師:第四段“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可以看出來。還有嗎?
生7:無情。
師:不喜歡的休掉,喜歡東家秦羅敷就娶回來,反映了怎樣的性格?(學生回答“愛兒子”)愛兒子是一種表象,從性格上說是什么呢?(學生紛紛回答“自私、強勢”)從性格上用什么詞概括(學生笑著說“獨裁”)獨斷更好些。(學生紛紛點頭贊同)文中焦母的語言很少,但很傳神的描繪出了她的蠻橫、獨斷,也正是這種蠻橫、獨斷導致了主人公的悲劇。那劉母呢?
生8:溫和
師:這個詞有點模糊,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溫和的?
生9:開始讓她女兒改嫁,女兒不樂意,她同意女兒不嫁了。
師:通過13段和18段劉母的兩處話語你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齊答):通情達理的人
師:這種通情達理是基于愛女兒的心理,是一個慈愛母親的形象。那劉兄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
生9:劉兄勢利眼
師:把“勢利眼”這個詞換成修飾性格的一個詞語
生9:貪求榮華富貴。從劉蘭芝說的“我有親父兄,性情暴如雷”可以看出他性情暴躁。19段“阿兄得聞之,悵然心中煩”可以看出他很不耐煩。
師:“很不耐煩”是性格描寫的詞語嗎?(學生紛紛搖頭)它是心理描寫的詞語。還有其他補充嗎?
學生疑惑的表情,沉思中。
師(提示):哥哥的話主要集中在19段,大家試著有感情的朗讀一下,仔細體會?!白饔嫼尾涣?!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母親聽了女兒的話,推辭了媒人,作為親哥哥,用如此態(tài)度對自己的妹妹,是基于怎樣的性格呢?
生(紛紛答):冷酷。
師:冷酷無情。大家總結的非常棒。這是以上幾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是誰導致了這個悲???(討論幾分鐘后)
生10:焦母的性格,焦仲卿的軟弱導致了悲劇。
師:他總結的這兩條都是從人物的性格上考慮的,還有其他的嗎?
生10:導致悲劇的原因還有封建的思想和封建的禮節(jié)。焦仲卿是聽他媽的話才把妻子休了。
師:他母親的性格我們在前面總結蠻橫獨斷,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說是他母親的性格如此呢?
生10(緊接著反駁):劉蘭芝回家后也是因為家人的逼迫才改嫁的。
師:不可以說是劉兄的暴戾,貪求富貴才如此嗎?
生10(又緊接著反駁):那他們可以不用聽啊。(學生的表情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很糾結,找不同意的交流)
生11:現(xiàn)在生活中也有為了富貴這樣那樣的。(學生哄堂大笑)他們都說是封建禮教如此,我找了半天書也沒找到。(學生大笑)
師:的確現(xiàn)實社會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學生紛紛點頭贊同)可是你有聽說抗爭到底走投無路后,雙雙殉情來結束的嗎?(學生若有所悟,紛紛說很少)也就是說,是社會導致如此的,對不對?(學生紛紛點頭)所以,導致悲劇原因的性格原因從劉蘭芝身上看,她不僅美麗善良,而且外柔內(nèi)剛,所以當她面對獨斷專行的婆婆,性行暴戾的哥哥也決不屈服。從焦仲卿身上看,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生活在母親的淫威之中,養(yǎng)成了懦弱無能的性格,所以當他面對母親的威逼,決定了他不可能主動爭取婚姻幸福。從社會原因看,先看一個傳統(tǒng)文化相關鏈接:封建禮教的“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容、婦工。《禮記·本命》“七出”之罪: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抖Y記》: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從這些文化現(xiàn)象可以看出來,是儒家經(jīng)義中的“孝”充當著捍衛(wèi)封建禮教,維護封建家長權威的堅實堤壩。所以焦母能用高壓政策對待兒子,劉兄能用威逼手段脅迫妹妹,將他們雙雙推向了婚姻的墳墓。從這個角度看,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實質充當了殺害他們的劊子手。他們的悲劇可以說既是性格悲劇,也是社會悲劇。
學生都點頭。
師:池莉說,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在我們的人生之路上,我們應當培養(yǎng)自己怎樣的品質來面對人生的囧境,迎接我們的精彩呢?
生12:勇于反抗,勇于挑戰(zhàn)。
生13:能屈能伸。
生14:珍愛生命。(學生大笑)
生15:堅強。
師:這是我看了這篇文章后的體會。(展示幻燈片)不慕富貴是大家沒提到的,可以說一切品格上的正能量都能幫我們度過囧境。魯迅曾說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們要做高爾基筆下海燕那樣的人物,這樣我們才能在風雨之后迎接彩虹。
我們留一個作業(yè):請你設想,焦、劉還可能有哪些結局?再與課文作一比較。
五、教后反思
本堂課基本上是按照教學設計預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的。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來看,之前對學情的分析和把握也比較準確,所以預設的教學目標順利完成。
1.在設計中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自主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尋疑析疑,引導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境界,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過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題。借助人物對話體察人物性格特征,總結梳理劉蘭芝、焦仲卿等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加以引導、歸納,解讀主人公悲劇命運,思考現(xiàn)實意義,培養(yǎng)執(zhí)著追求、堅強勇敢、珍惜生命的美德。
作者單位:山東福山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