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助昌
關心母語教學的中國人,只要認真做一做高考卷或高考模擬卷,就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標準答案”幾乎是“似是而非”。按照“標準答案”去詮釋是可以說得“理所當然”的,但獨立去做題,則往往與“標準答案”相去甚遠。無論考生如何努力訓練,解答“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和“古詩詞鑒賞”等文字表述題也不可能得滿分。有數(shù)據(jù)表明,其中的“古詩詞鑒賞”得分率往往只有20﹪~30﹪,即總分為11分的題目,僅均得2~3分。高中階段,每個學生都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考試,每次考試的結果都在提醒學生:在語文上花工夫得不償失。師生共同默認:與其他學科的考試相比,語文考試是最沒有信度、效度的考試。
真正關心母語教學的中國人,只要掃視一下課堂就可以看到這樣一些現(xiàn)象:相當一部分學生是一邊做著其他學科的練習,一邊聽語文課;一部分學生干脆埋頭做著自己的事情根本不聽;一部分學生直接選擇趴在課桌上睡覺;沒有人做與課文相配套的練習冊(做也無用,不考);即使是語文成績差的學生,也不會請老師“補課”(補也茫然,不知道補什么)……這些現(xiàn)象從高一就開始萌芽,到了高二已經(jīng)蔓延,到了高三變本加厲。
著名學者溫儒敏教授在《北大學生眼中的中學語文》一文中說:“有的同學回憶語文復習的情形,說凡是考綱中未列入或者雖然列入但得分較少的,幾乎就不再理睬。課本中許多現(xiàn)代文雖然很美,但比較難以和高考掛鉤,也就放過去了?!薄暗搅烁呖紡土?,很多人包括教師往往會放松甚至放棄語文,別的科目占據(jù)了本屬于語文的時間。語文課在許多學校地位很低,成了邊緣化和弱勢的課?!?/p>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試想一下這種事理:當語文教師所講的課文與考卷所考的內(nèi)容相疏離,誰還肯花時間聽那些“廢話”呢?
殘酷的教學現(xiàn)狀是:語文試卷已經(jīng)成了教學的中心,每堂練、每周測、每月考。語文教師的“教研”也以試卷為中心搜集信息,組合試題。教學時間基本被講評試卷占用,常規(guī)的教學就是:講考點,考試,改卷,講評,循環(huán)往復。如果這些考卷能夠真正地讓學生獲取終生受用的知識、技能和學術倒也罷了,可悲的是其中相當一部分命題者提供的“標準答案”根本經(jīng)不起學理、學術的推敲。如此,教師講解試卷時,其實是講解連自己也不知甚解的“知識”——學生又能從中學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呢?
“一節(jié)課下來全都是字句細解,等于高度疲勞轟炸,到底能記住多少是個疑問。面對這等上法,不少同學只好睡覺?!睖厝迕艚淌谠凇侗贝髮W生眼中的中學語文》一文中尖銳地指出:“現(xiàn)在很多學校的語文課幾乎都是指向高考的,而高考不是考知識靈活運用,而是考誰背得多、套路運用得熟,所以教師只好功利地教,學生就功利地學,這樣的語文不可能讓人喜歡、讓人學好?!币话闾茁坊颉按痤}規(guī)范”就是先將課文分段,然后找中心句子,逐段分析,甚至連詩歌也照此辦理,“簡直就是解讀的暴力”。
比如“現(xiàn)代文閱讀”。它的命題模式是:設立一個題干,然后從原文中摘錄并組合成ABCD四個選項,其中之一為標準。這種考法根本不能檢測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為從知識背景上看,與語文知識體系完全脫節(jié);從現(xiàn)代詮釋學理論上看,當你將原文的具體信息加以重組了,就極可能違背了原意,也就是說每一個選項都可能是錯誤的。更何況,“現(xiàn)代文閱讀”的材料是有關最新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內(nèi)容,而命題人也往往不是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他們重組的信息能不出現(xiàn)紕繆嗎?
在課堂上,語文教師最害怕的就是講析這種閱讀題。因為教師對閱讀材料也往往沒有相關的知識背景,于是只能按照答案去搪塞了事。即使有相關的知識背景,“標準答案”也不容許你用來詮釋這篇文章,因為它是作為考試的完全獨立而封閉的一個文本,不容許相關信息進入。從教學終極效果上驗證,這種命題是極不科學的:即使你訓練一萬次,你也得不到一點提高,學不到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并且你還極可能連一道題都做不“正確”,從而產(chǎn)生極大的虛無感。這樣的命題,苦了師生,極大地傷及了語文的尊嚴。
再比如解答“文學類文本閱讀”“實用類文本閱讀”和“古詩詞鑒賞”題,即便是集結所有的語文工作者來解答,也不可能得到滿分,更遑論所有的考生。但是,每當高考之后,附會“標準答案”的各種“解題方法與技巧”的文章噴薄而發(fā),闡述得頭頭是道,嚴絲合縫。其實,在“標準答案”沒有公布之前,即使在網(wǎng)絡上也不見有人發(fā)布自己的解題結果——答案。為什么?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做題人根本拿不準,生怕自己全部或者相當一部分做錯了!
事實上,以前,在高考過后,有幾位作家見自己的文章被高考命題者當作閱讀材料而設置了幾個考題,于是,就拿出筆做這些考題,做完之后,對照“標準答案”,立刻傻眼:全做錯了,連“最能表現(xiàn)作者意圖的兩項”也做錯了!全世界人民都不敢相信,作者自己竟然還不如命題者了解“作者意圖”!
其實,對文本的解讀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即現(xiàn)代詮釋學所謂的“誤讀”(也是“一家之言”),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只有冬烘先生才會機械地認為有“唯一標準”,其實他的“唯一標準”也是個人的見解(不能說這是錯的,只是說這是不能成為標準的。同理,“標準答案”也是如此)。為什么幾十萬乃至幾百萬考生竟然無一全部做“對”文字表述題,原因就是以“冬烘先生”的答案為標準的。即便考生表述的大意與“標準答案”基本一致,在閱卷過程中,也會因為在詞語選用、表述角度、語體風格等等方面的不一致而被視為“不完全正確”或“錯誤”的。
語文教師在講評試卷的時候,也只是傳聲筒,照本宣科,附會“標準答案”,根本形成不了系統(tǒng),也沒有普遍適用性和科學性。更使高中學生感到虛無的是:“標準答案”太玄幻,沒有確定性,沒有基本范式加以推導,也不需要文化積淀,所以根本無法把握。讓笨學生敬畏的是:老師太了不起,竟然能夠?qū)⑦@么玄奧的題目做“正確”。其實不少學生也知道:老師如果沒有“標準答案”,也講不出這么符合“邏輯”的解題過程的。
當學生認真努力地做了大量試題之后,仍然不能使自己的成績提高且穩(wěn)定,始終處于起伏不定、風譎云詭的狀態(tài),怎么不產(chǎn)生幻滅的虛無感?草根教師更是如此,但是為稻粱謀,只得以“權威”的姿態(tài)煞有介事地講解,自欺欺人(非親歷者不知其痛苦),即使鼓起勇氣要當一回那個“小男孩”,說出了“皇帝的新衣”真相之后,又有誰理睬呢?更殘酷的考量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于是,只好端著飯碗走在歧路上,矛盾著,煎熬著,茍且著,混沌著,庸常著,盲從著,虛無著……
虛無感產(chǎn)生的原因是考試效度的下降,其原因是答案的不確定性,答案的不確定性導致評價的標準因評卷者而異。“標準答案”如果無可爭議,評分就能精確定位,但試卷中不考“硬知識”,更與文化積淀絕緣,有的只是主觀的判斷。
更要命的是:命題者的“主觀判斷”是評閱試卷的客觀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如果沒有“標準”,那么按學理,只要學生的答案言之有理,就可以得滿分。但事實上,只要題目指向沒錯,只要表述了,都可以算作“言之有理”的,那么,無論怎么寫都是可以得分的——這自然是不行的,因為這就等于無標準。在實際評卷時,“標準答案”還是評分的唯一標桿,只有考生巧合了“采分點”(即關鍵詞)才可以酌情給分。但考生怎么能夠?qū)懙门c命題者所運用的關鍵詞一致呢?所以,語文教師的“潛規(guī)則”之一是:多寫關鍵詞,提高命中的幾率(其實就是撞大運)。教師不能提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題或解讀方法,只有傳授、強調(diào)很多與學問、學術無關的應試策略——N種“潛規(guī)則”。
“潛規(guī)則”就是“答題規(guī)范”。這樣的“答題規(guī)范”除了應用于高考,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又有什么關系呢?其他課程都是依據(jù)課本內(nèi)容而命題、考試的,有相當明顯的梯級,學了這一章之后不會考其他章節(jié)的知識,高一考卷上一定不會有高二的內(nèi)容,高二考卷上一定不會有高三的內(nèi)容。唯獨語文一開始就與高考“接軌”,高一、高二、高三無區(qū)別,每次月考、中考、終考無一不是對高考題的模擬。海量的高考模擬試題不能讓高中生獲得有益于人生的知識與技能,這不是浪費考生的寶貴青春嗎?當語文考試不能給學生帶來知識或技能方面的獲得感,又怎能不令人產(chǎn)生虛無感?
無論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應試都是不可避免的,教學也必定仍會以應試為中心而展開。如果應試能夠反映出真正的水平和素質(zhì),那么教育才算真正走上了正軌。筆者參與過高考閱卷,也參與過高考命題(但人微言輕),一直以來,對高考命題、答案、評分有著深深的憂慮甚至悲觀,虛無之感遍布內(nèi)心。語文試卷如果在“命題、答案、評分”三方面上不能達成像數(shù)、理、化等自然學科那樣精準的客觀標準的話,我敢斷言,師生終年做題做卷,受苦受罪,也得不到終生受用的知識、能力和學術。
必須直面無可辯駁的現(xiàn)實:課本已經(jīng)被淡化,自然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考卷良莠不齊,更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如何救贖?試舉以下幾點以拋磚引玉:
一、高考材料要與課本有聯(lián)系,課本要成為高考命題的索引。比如課本里有《林黛玉進賈府》,高考卷中可以有對《紅樓夢》其他章節(jié)的考測;課本里有《宇宙的邊疆》,考卷里可以有對《暗淡藍點》的其他章節(jié)的考測;課本里有《拿來主義》,考卷里可以有對魯迅其他雜文的考測……如此命題就能夠促使學生系統(tǒng)地閱讀,也能夠使閱讀有的放矢,既能使閱讀數(shù)量良性增長,又能使閱讀質(zhì)量有效提升。
二、所謂“主觀題”的答案必須要有確切的專業(yè)知識、學術或?qū)W理支撐。推斷的結果必須有分析性、邏輯性、整體性,不能出現(xiàn)“硬傷”?!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正確的,但必須是“哈姆雷特”而不是其他人。
三、考卷應該人為地設置一些“筆誤”或錯訛,讓考生能夠運用課本(含選修本)內(nèi)的知識去糾正,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基礎知識題不能只考成語、病句、銜接題。課本中出現(xiàn)的文化知識也應該以考題的面目巧妙地出現(xiàn)在試卷里,杜絕機械記憶式的題目??梢圆辉黾宇}量,但應當增大考測范圍,保障知識系統(tǒng)性、素質(zhì)全面性。
五、對于學生的答案還應著眼于下列情形,制定標準,酌情扣分:有病句,有錯別字,用語用詞錯誤或不妥,邏輯不清或混亂,知識錯誤……
六、借鑒。ACT考試是“美國高考”,要考英語、數(shù)學、閱讀、科學推理、寫作五場。且看,英語考試:45分鐘,考測語言運用及修辭能力,共5篇文章,內(nèi)設75道選擇題。閱讀考試:35分鐘,考4篇文章,內(nèi)設40道選擇題。寫作考試:40分鐘,此項是選考,但美國名牌大學在接受ACT申請時都要求提交寫作成績。此外,還可以向優(yōu)秀的知識競賽類電視節(jié)目借鑒,比如“詩詞大會”“一站到底”“成語英雄”等的“標準答案”就有唯一性、確切性,考的是“硬知識”,無歧義,無爭論,很容易評判,不受主觀意識的影響。
千夫諾諾,一士諤諤:課堂非常蕭條,教學非常慘淡,語文非常危險。以上所言,非是菲薄狂狷,實為心中塊壘,不得澆化,故妄論之,唯求被批得體無完膚,縱然“凌遲而亡”亦自感快慰:幸哉,語文!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