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昌菊
音樂欣賞課一直是音樂教學的難點。在一次支教活動中,我臨時上了一節(jié)六年級音樂欣賞課《在銀色的月光下》,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銀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反映塔塔爾族愛情生活的民歌。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曾迷茫和猶豫過,要不要把描寫愛情的內容介紹給學生。思考再三,我決定不再回避,因為音樂本身是純潔的,而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是非常唯美的,我決定用音樂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
于是,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在《月光曲》的背景音樂中聯想,引發(fā)學生欣賞樂曲的情趣。第二,欣賞樂曲,感受與理解音樂的主要特點。首先聆聽全曲,初步感受與想象音樂的意境;再聆聽主題,在模仿大、小提琴的演奏及分男、女生模仿大、小提琴的音色中去體驗音樂的情緒色彩;最后哼唱熟悉主題旋律,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記憶力。第三,欣賞和感受同一主題的聲樂作品,填唱歌詞,對比欣賞黑鴨子組合演唱的作品,加深學生對此音樂作品的理解。第四,拓展藝術表現形式,參與舞蹈《轉圓圈》活動,抒發(fā)情感。在對比同主題的音樂作品中,直觀感受不同速度、不同節(jié)奏的音樂作品給人的不同體驗,體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在與學生進行簡單的認識、交流后,我開始了欣賞課的教學?!对鹿馇讽懫?,我娓娓道來:自古以來,描寫月光的詩歌、音樂有很多,我們現在聽到的就是貝多芬的《月光曲》。音樂是多么的美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聆聽一首《在銀色的月光下》。接著,在學生完整欣賞一遍樂曲后,我讓學生談談對音樂的感受。同學們都說得非常好,有的學生說:聽到這首曲子,我仿佛感受到月夜的寧靜。有的說:聽到音樂,我仿佛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在月夜下風吹動草,泛起一波又一波的綠浪,我的心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這時候,我話鋒一轉,直接道出樂曲所描寫的內容:同學們的感受很多,想象也很豐富,《在銀色的月光下》這首樂曲其實表現的是一個小伙子對初戀情人的思念。聽到這兒,部分學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部分學生相互對望,然后會心地一笑。看到這樣的情景,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直接問道,誰還記得剛才這首樂曲的主奏樂器有哪些?同學們的思緒被我迅速帶回到對音樂的感悟上來,他們爭先恐后地舉手回答,認真地模仿著大提琴、小提琴的演奏。男同學哼唱著大提琴的主奏旋律,體會著這低沉渾厚的音色所描寫的月夜的美好、寧靜,也體會到大提琴的演奏仿佛表現了小伙子對戀人的思念之情。女同學則模仿著華麗、優(yōu)美的小提琴的聲音,體會著小提琴的演奏像是姑娘在回憶她們的幸福時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暢,唯美的意境把所有人都帶進了音樂的殿堂。聽課過程中,教室里安靜極了,在場的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熏陶之中……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在小學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兑魳氛n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利用音樂學科的特點,深入挖掘出歌曲、樂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讓他們在音樂活動的參與、體驗、表現中受到情操陶冶,道德影響,心靈啟迪,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