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嘉
【摘 要】道歉作為言語行為,是人的社會行為,這就決定了它的運用受到人自身條件和所處社會背景的制約。所以在研究時,作者從社會學、語用學、心理學等多個角度出發(fā),對致歉言語行為的功能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道歉語;言語行為;功能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55-01
所謂道歉,就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和交際中因某種因素而導致的過失行為(如:說錯話、做錯事),給他人帶來了不幸和傷害。輕則駁了面子,使雙方不相往來,重則使對方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如若不及時進行補救,有時甚至會發(fā)展成難以挽回的局面。為了彌補這樣的過錯,減少此類損失,恢復已損害的人際關系,冒犯者就需要對被冒犯者進行相應的補償,使雙方心理得以平衡。道歉言語的功能在此時就顯得甚為重要。
一、彌補冒犯、恢復和諧
“人”作為社會的個體,往往處在紛繁交織的社會關系網中,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不恰當的言行而冒犯了別人,從而破壞了雙方先前融洽的關系。為修復已受到損害的關系網,冒犯者偶爾要在損害自己面子的基礎上,為自己先前的不恰當言行道歉,從而對被冒犯者的面子損失進行一定的補償,同時也補救了自己的冒犯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恢復了交際雙方先前的某種和諧關系。
二、降低可能出現的冒犯程度
道歉言語的行為是十分復雜的,它并不只發(fā)生在冒犯行為產生之后。多數情況下,道歉者會對還未發(fā)生的冒犯行為和正在進行的冒犯行為發(fā)出道歉,即“事先道歉”,這在日常生活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謂事先道歉,也就是說道歉者知曉他下面要說的話或做的事可能不得當,又或者會打擾到聽話人,給聽話人帶來不愉快,可因為某種不可抗力,無法避免。例如:
1.他說:“對不起,改天再聊,今晚,我們還有別的事?!保ㄆてぁ犊释で椤罚?/p>
2.我從一個座位跨到另一個座位上,一路不斷地給人道歉:“對不起!……請讓一讓……謝謝!”(禮平《晚霞消失的時候》)
這種“事先”道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能出現的冒犯程度,表示了對受歉者的尊重,同時也給道歉者樹立了良好的自身形象。
三、順從社會禮節(jié),保持人際交往和諧
道歉言語行為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并為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所共有。但因文化和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階層、不同修養(yǎng),和不同性格的人在進行如道歉、問候、請求等行為時,便會產生差別。
這些的差別,主要表現在:1.在不同文化中同種表現形式有著不同的意義;2.一樣的言語行為在不一樣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現方式。
例如在漢語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道歉,當主人準備了相當豐盛的晚餐來宴請客人,而客人對晚餐也較為滿意時,主人仍然會對客人說“家常便飯,略有怠慢,不好意思”等話。又如開研討會時,本來已做了百分百精心準備的發(fā)言人,在發(fā)言時卻說“我沒有打草稿,講的不好,望各位包涵”。
很明顯,這樣的言語行為并不是發(fā)生在說話者將要或已經冒犯聽話者的情況下,也不會使聽話者覺得顏面受損,更沒有給雙方的關系帶來威脅,故不必用道歉的言語行為去對它進行修補,所以這并不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所說的“道歉”。
以上例子雖使用了“不好意思啊”“真抱歉啊”“請各位包涵啊”等表示道歉意味的道歉語,卻并不包涵歉意在里面,我們可以稱這類道歉為“假道歉”,它只是說話者的客套用語而已。這類用語的產生是建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之上的,既符合中國人的禮俗習慣,又顯得親切自然。
四、彰顯個人素質
所謂道歉,一般是說我們對自己的錯誤有所認識并想方設法進行補救的一種行為。古語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胸襟坦蕩、通情達理之人必能坦然面對自我,就自身的不當行為進行及時的道歉。知恥近乎勇,這是有責任、有擔當的表現,也是一種反思其身、提高素質的手段,更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行為。往往勇于承認錯誤的人是被人們理解、受人們喜愛的,相反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明知是自己的錯卻極力否認,并習慣于把責任歸咎于他人,不但不道歉還要強詞奪理,巧言令色。這種人只會使人嫌厭,甚至會導致關系的惡化,情節(jié)嚴重的將會對社會安定團結造成影響。所以勇于道歉是當前每個人都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也是一個成熟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五、消除冒犯者的負疚感
社會交際中,出錯在所難免。若做錯事或說錯話,給身邊的朋友、同事、親人等帶來困擾和不便,面子的損傷及感情的裂痕就會對雙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負擔,冒犯者尤甚。換個角度看,當一個人時刻被內心的負疚感所糾纏,也就證明這個人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不當或不合時宜的。倘若這種不當行為已經給他人帶來了身心傷害,那么冒犯者心中的負疚感就會愈加強烈。要想減輕冒犯者的負疚感,必須使雙方的關系得以修復、彼此心理達到平衡,那么選擇合適的環(huán)境和條件,及時而真誠地道歉無疑是彌補這種過失和減輕冒犯者心里負疚感的最佳途徑。
參考文獻:
[1]康紅霞.關于現代漢語道歉言語行為的初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
[2]周林艷.致歉言語行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