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實,王 鯤
(南昌師范學院 音樂系,江西 南昌 330032)
新型教學模式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馬克實,王 鯤
(南昌師范學院 音樂系,江西 南昌 330032)
【摘 要】近年來,高校鋼琴教學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仍存在很多問題制約著其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比如在教學模式方面,多數學校仍沿用著傳統(tǒng)的陳舊模式,急需得到徹底的革新。鑒于此,本文從教學模式的含義談起,分析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并就幾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教學模式;應用分析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按照一定的教學思想或理念所形成的一整套教學活動架構和程序,通俗地說就是“怎樣教”、“如何教”的問題。通常來說,教學模式包含五個方面的要素。第一是理論依據。即本學科在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公認的教學思想或理念;第二是教學目標。即通過該種教學模式的實施,要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第三是操作程序。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步驟和程序;第四是實現條件。是指能夠使該模式發(fā)揮出應有價值和作用的條件因素,如師資力量、軟硬件設施等;第五是教學評價。即運用該模式之后對教學效果的評估??梢钥闯?,教學模式涉及到的方面眾多,是整個教學過程中十分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受歷史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一直延續(xù)著“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學生每周上一到兩次課,教師先對要學的內容進行講解,然后進行示范,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下次上課時,教師再對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指導。這種教學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的針對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指導,但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近年來,伴隨著高校的擴招,學生數量激增,但師資和教學設施的數量卻沒有成比例地增長,很多教師都有十幾名甚至更多的學生,教學任務十分繁重,鋼琴實踐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其次,一對一模式是一種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即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而現代教育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通過自己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在教師的幫助下學得知識和技能。這種“要我學”和“我要學”的差異,對學習效果是有著決定性影響的,所以對教學模式的革新勢在必行。再次,近年來,“文化理解”的理念已被更多人所認可,即鋼琴不僅是一門知識和技能,更是一種文化,學生鋼琴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僅是一個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感知和體驗鋼琴背后的文化內涵,獲得對人生、社會、生活等更為深刻的認識,以及整體素質的提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鋼琴教學嚴格限定在了知識和技術的范疇內,割裂了鋼琴和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所培養(yǎng)出的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但綜合素質卻相對有限。所以要通過教學模式的革新,推動學生的全面提升,這對于他們的就業(yè)和個人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
(一)分層教學模式。近年來,高校大規(guī)模擴招,使更多學子有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但是也給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比如鋼琴教學,如果繼續(xù)沿用一對一模式,勢必會給教師、琴房等帶來巨大壓力,而這些教學條件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補充和完善的,因此需要從教學模式的革新方面入手,而分層教學模式對此十分有效。所謂分層教學模式,是指按照學生在演奏水平上的差異,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層級,然后對某一個層級進行集體授課。一方面,因為該層次的學生水平處于同一檔次,會表現出一定的共性,對此教師就可以采用集體解決的方式,從而有效節(jié)省各種資源;另一方面,因為每一層次的學生人數不是太多,教師仍可以對一些個別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更為重要的是,層級的設立從客觀上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每一個學生都會感到一定的壓力,繼而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音樂設計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是教師講解——示范演奏——學生模仿——教師指正——課下再練習,這個流程很容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音樂設計模式將鋼琴教學視為一個學生主動創(chuàng)造的過程,具體來講,學生要通過自習,學習作品的相關知識,然后在此基礎上形成演奏方案,上課時再演奏給教師聽,教師再給予針對性的指導。演奏結束后,教師要先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闡釋,只要學生的觀點不是過于極端,教師都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加深對學生以及整個教學狀況的了解。最后,教師再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進行示范,讓學生在課下再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三)檔案袋模式。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每年參加寒假和暑假兩次考試,演奏成績作為本學期的最終成績。但僅僅一次演奏,很難真實、客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而且很多師生在學期中段就早早確定了考試曲目,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一首曲目的準備上,這顯然是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學習的。檔案袋模式主張為每一個學生都建立一個檔案袋,詳細記錄學生每一個時期的學習情況,并將其作為學生最終評價的重要參考。具體來說,可以按照時間順序,以每周、每月為界限,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填寫檔案。內容包含學生該階段的學習感悟、所取得的成就、還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今后朝著何種方向努力等。而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填寫狀況,對學生該階段的表現進行評價,改評價成績將會在最終評價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通過該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方面能讓學生對每一個階段的學習狀況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以查缺補漏,揚長避短;另一方面能拉近教師和學生間的距離,使師生在共同努力下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四)對話式模式。傳統(tǒng)的鋼琴教學中,教師是引領者和教學權威,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教師號令的狀態(tài)中。而現代教育觀則認為,學習是一個師生雙方平等交流的過程,通過對話來完成知識的建構,也由此誕生了對話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說,該種教學模式主張將對話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再一味向學生提出任務和要求,而是給學生以充分表達的機會。特別是對鋼琴教學這類技能型教學來說,這種對話是尤為必要的,因為每一個學生基礎水平、生理和心理條件等都不同,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實際條件和意愿,僅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從自身的教學經驗出發(fā),勢必難以達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的效果。而師生雙方如果能深入、平等地交流,那么這一狀況將大有改觀。比如學生可以放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意愿、想法和感受,并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隨之做出積極有效的調整。而教師也可以將自己的一些要求、心得等告訴學生,由此獲得教學相長的效果。而且經過長期的磨合后,師生間的距離將被大大拉近,讓整個教學處于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中,這對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
近年來,高校鋼琴教育的大發(fā)展,先后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鋼琴人才,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鋼琴事業(yè)的發(fā)展。越是在這種良好勢頭下,我們越應該沉下心來,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問題。受多種原因影響,教學模式的落后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成為了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所在,所以教學模式改革理應得到教師的充分重視,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進行的分析,希望能對高校鋼琴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促進高校鋼琴教學的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章曉豐.試析鋼琴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戲劇之家,2016(09).
[2]王燕.鋼琴教學中因材施教策略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16(02).
[3]郎啟訓.素質培養(yǎng)導向下高校鋼琴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的構建[J].大舞臺,2015(12).
[4]孫丹青.鋼琴藝術指導在音樂學科中的價值體現[J].通俗歌曲,2015(0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