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偉
【摘要】在小小的詩歌鑒賞中,常常存在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因此針對這一現(xiàn)象,怎樣掌握好語文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成了一道難題,這主要是因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對詩歌有著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鑒賞時,就會出現(xiàn)多種意見。且對于詩歌鑒賞來說,是我國古典文學教育中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就必須要認識到詩歌鑒賞的重要意義,提高鑒賞的效果。本文針對高考詩歌鑒賞題的新變化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考;詩歌鑒賞;新變化;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鑒賞一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與水平就成了高考試題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但是從實際上來講,就歷年來的高考詩歌鑒賞題中,學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所以對于詩歌鑒賞來說,就成了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同時也是教學上的難點問題。通過對高考詩歌鑒賞進行研究,來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與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得分率,保證高考的質(zhì)量。
一、發(fā)展背景
現(xiàn)如今,隨著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語文教學的大綱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且在教學中,詩歌教學又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教學中,詩歌的質(zhì)量與數(shù)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對學生進行詩歌鑒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品位與情趣。所以在1993年發(fā)展以來,高考試卷上也開始增加了詩歌鑒賞題,并呈現(xiàn)出了逐年擴大的趨勢。作為我國古代詩歌,具有極強情感與意象,因此對于詩歌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且對于詩歌鑒賞來說,不僅是要對詩歌中的思想與情感進行評價,還要與作者實現(xiàn)心靈上的溝通與交流。對于學生來說,針對同一作品有著不同的鑒賞結果,但是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使得對詩歌也產(chǎn)生了錯誤的認識,這樣為了應付高考,自身的鑒賞能力受到了影響,這樣也就與原本的詩歌教學目標相背離[1]。
二、對詩歌題目進行有效的分析
想要解決好實際問題,就要求學生必須要掌握好詩歌,讀懂詩歌,這樣才能感受到詩歌中包涵的情感。以《春夜洛城聞笛》為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先要引導學生從“誰家玉笛暗飛聲”與“此夜曲中聞折柳”開始著手,以此來明確文中的“折柳”其實暗指一首曲子。然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讓學生針對“折柳”進行分析,明確古人以折柳來進行贈別的習慣,這樣學生也就可以明確,這首曲中表達了作者的惜別懷遠之情[2]。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楊柳”并針對這一意象做進一步的闡述,以此來讓學生掌握好這一古詩。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以后,也可以掌握好這一意象,在回答上也會更有把握。所以可以看出,在對詩歌進行鑒賞的過程中,如果對基礎材料沒有掌握扎實,是不可能進行的。只有不斷積累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對詩歌進行鑒賞。其次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確柳與“折柳曲”中還是存在一定差別的,因此學生要掌握一定的遷移能力,這樣才會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向本質(zhì),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處理??偟膩碇v,這一題目重點考察了學生對于作品的形象與表達技巧上的能力,且與以往的高考題目相對比,可以看出,作為主觀題,還考察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也是客觀題所不能達到的。通過化繁為簡,可以照顧到目前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學生創(chuàng)建出有效的教學平臺,滿足了教學大綱的需求。
三、發(fā)展趨勢與應對措施
考題雖然不能盡善盡美,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質(zhì)疑與批判,但是也是滿足語文教學觀念與詩歌鑒賞特性的。且與傳統(tǒng)的試題進行相互對比,可以促使學生實現(xiàn)長遠的發(fā)展,引導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也可以說,詩歌鑒賞題開始向著主觀題的方向發(fā)展著。
從題材上來講,絕句與小令上的可能性在逐漸增多。這主要是因為與其他形式相比,絕句與小令相對簡單一些,學生也很容易理解,這樣在進行表述的過程中,才會有話可說。所以不管是從貫徹教改思想上還是從應試教育的方向上出發(fā),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保證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這樣才能凸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要站在引導的位置上。而學生在這種教學的引導下,才會發(fā)表出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從而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保證在考試的過程中,更加自如。另外教師還要認識到,想要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積累,保證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詩歌,這樣學生才會逐漸提高自身的鑒賞水平,才會在心中認識到詩歌鑒賞的重要意義。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做好總結工作,保證語言的積累,提高在考試中的應變能力[3]。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開展詩歌鑒賞教學中,要保證可以從不同角度與層面上出發(fā),不斷進行總結與分類,這樣才能讓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對詩歌進行準確的分析與鑒賞,才會更好的面多高考。
參考文獻
[1]陳相元.高考詩歌鑒賞的命題趨勢與應試策略[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
[2]徐飆.考查文學素養(yǎng) 重在多元有界——高考古代詩歌鑒賞題的命題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4).
[3]沈獻章,高森,楊建宇,等.新形態(tài)下的語文高考[J].中國考試,2005(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