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內(nèi)容摘要:新課改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作為初中語文的基礎(chǔ),被重點提及出來。情感教育對初中語文教學來說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情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幫助學生培養(yǎng)健全高尚的人格。本文將對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進行簡單的剖析,了解當下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挖掘新課改下情感教育實施的缺憾,提出相應的簡單措施。
關(guān)鍵詞:新課改 初中教學 情感教育
注重對學生健全的個性和完整的人格的培養(yǎng)是新課程改革下的重點,“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情感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心身健康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對文字的共鳴,由此看來,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的情感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一.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現(xiàn)狀
1.情感教育的基本概述。情感教育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對外界的探索,從而培養(yǎng)出學生健全的人格的教學模式。
2.情感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偹苤?,豐富的情感是探索外界知識的重要因素,情感教育的重要把握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性,從而整體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不僅在教師的教學計劃在此基礎(chǔ)上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因材施教”,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在能力,培養(yǎng)更優(yōu)秀的學生。
3.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缺陷。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情感教育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缺陷,阻礙了新課改下情感教育的實施。
首先是滯后性。對傳統(tǒng)的教師來說,知識的灌輸模式成為根深蒂固的教學方法,新課改所倡導的情感教育必定會在此基礎(chǔ)上不能得到足夠受重視,必然造成情感教育的滯后。
其次是準確性不夠。對“情感教育”的解讀或多或少在新課改下會出現(xiàn)偏差或者不準確。情感教育往往跟德育教育混為一談,在知識傳統(tǒng)灌輸?shù)慕虒W模式下,忽視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缺少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無法達到新課改的效果。
最后是運用欠缺性。情感教育的運用方式不對,對學生的行為充分的肯定,違背了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簡要做法
了解了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可以更加堅定新課改下情感教育的推行,實行過程中的缺陷也應該同樣得到重視并解決,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1.轉(zhuǎn)變傳統(tǒng)教師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處于優(yōu)先涉足的地位,由教師帶動學生的發(fā)展,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因此把正確地“情感教育”思想落實到每一個教師是一個關(guān)鍵的因素。擁有正確地思維才能更好地支配行動,達到新課改所希望的目標。
2.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輕松愉快的課堂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良好的情感氛圍有利于幫助情感教育的實施。例如聯(lián)想式的手段,這種手段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性,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譬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老師可以這樣提問,“最不能忘記的背影,同學們對背影的聯(lián)想是什么?每每想起來某一個人的背影時,總是帶著一種怎么樣的情愫呢?”答案肯定是豐富多彩的,這樣子的聯(lián)想式提問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增加了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獲得教學上的更大效益跟學生的進一步成長。
3.多媒體的輔助。在新課改下,多媒體的運用顯得至關(guān)重要。多媒體的運用可以盡可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
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如果只是學生跟老師的誦讀,里面深層次的感情就沒有那么容易被挖掘出來,用多媒體展示專業(yè)朗誦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對《再別康橋》有進一步的思考,濃濃的感情在音樂與優(yōu)美的音色中更好地表達出來。
4.付諸于實踐。實踐才是硬道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把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發(fā)揮到淋漓盡致。情感教育要求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應用能力可以達到一個比較完美的狀態(tài),所以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表達,也是情感教育付諸于實踐的一個很好的例子,讓學生會表達自己,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才算真正完成情感教育的目標。
通過對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現(xiàn)狀的簡要剖析,我們可以看出,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是不容小覷的。通過情感教育,可以讓學生們更好地在情感中感知世界,完善人格,獲取正確地價值觀,樹立有價值的人生觀。雖然在新課改下的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我們要不斷地努力,在解決問題中讓情感教育實施更完善地推崇下去。
(作者單位:江蘇泗洪縣淮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