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玲
內容摘要:電影海報涉及語言和圖像兩類符號系統(tǒng),包括字號、字體、顏色等符號變體,因此屬于典型的多模態(tài)語篇。以1999年奧斯卡獲獎影片《美國麗人》的宣傳海報為例,運用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視覺語法分析框架,解讀電影海報的文字與圖像,旨在進一步探討圖像作為社會符號如何與文字共同參與意義構建。
關鍵詞: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視覺語法 電影海報 《美國麗人》
一.引言
多模態(tài)語篇是指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進行交際的現象。Kress & van Leeuwen(1996)提出了一種視覺語法分析框架,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方面來詮釋圖像。本文試用這種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方法來解讀電影《美國麗人》的宣傳海報,并探討圖像與文字如何共同參與意義構建。
二.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及其理論基礎
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得到語言學界的關注。Kress & van Leeuwen以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為基礎,提出了視覺語法的概念,分析圖像、聲音和顏色等在語篇中的作用。國內最早引介這一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框架的是李戰(zhàn)子教授(2003),她發(fā)表的《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一文,標志著國內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研究的開端。隨后,朱永生(2007)、胡壯麟(2007)、張德祿(2009)等教授對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進行了研究。
韓禮德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元功能:表示概念意義的概念功能,表示說話人和聽話人關系以及說話人對所說內容的態(tài)度的人際功能,以及表示語篇意義的語篇功能。Kress & van Leeuwen將語法延伸到視覺模式,并認為:“正如語言的語法決定詞如何組成小句、句子和語篇,視覺語法將描寫所描繪的人物、地點和事物如何組成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視覺的‘陳述’?!保↘ress&van Leeuwen,1996:1)他們提出了詮釋圖像的三個方面:再現意義(對應概念功能,指建構圖像中的事件,參與者以及環(huán)境的本質),互動意義(對應人際功能,指圖像的制作者,圖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圖像的觀看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構圖意義(對應語篇功能,指多模態(tài)語篇的整體布局)。
三.《美國麗人》電影海報的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
電影《美國麗人》是由Sam Mendes執(zhí)導,由Kevin Spacey,Annette Bening等主演的美國電影。它以一個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例,展示了隱藏在美國社會肌膚內的種種“癌癥”。其電影海報以少女性感、美麗的腹部為背景,一朵玫瑰花盡顯青春的甜美,并配以簡明扼要的介紹文字,以及影片的編劇、導演、主要演員等相關信息。這些不同的模態(tài)都能表達概念功能(再現意義)、人際功能(互動意義)和語篇功能(構圖意義)。
1.文字分析
文字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片名“AMERICAN BEAU
TY”,位于海報上方,字母大寫,黑色字體,字號比其他部分文字大?!癆MERICAN”作為形容詞修飾“BEAUTY”,且“BEAUTY”加粗突出。此處信息價值最強和顯著性最強,體現語篇功能。此外,“BEAUTY”對應海報上的玫瑰花以及少女,暗示了影片的主題。觀看者從片名可知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并聯想到美國國花——玫瑰花及其象征意義,有助于了解故事文化背景,體現概念功能。第二部分是片名下方的解說詞“…look closer”,白色字體,小字號,省略號意味著等待,“l(fā)ook closer”為祈使句,意為讓觀看者仔細看,整個解說詞引誘著觀看者觀看這部影片。
第三部分是片名左上方的男主角飾演者“Kevin Spacey”與右上方的女主角飾演者“Annette Bening”,白色字體,字號比解說詞稍大,使觀看者注意到著名演員,增強明星效應。這就在海報設計者和觀看者之間建立起了人際關系,體現人際功能。第四部分是位于右下角的電影發(fā)行公司、編劇、導演、主要演員等細節(jié)內容,淺白色字體,雖沒有其他三部分字體清晰,但仍可辨認。此處顯著性最弱,信息價值不如圖像和片名的高,體現其語篇功能。
2.圖像分析
《美國麗人》電影海報沒有出現人的臉部,整個畫面充滿了女性腹部膚色,那點睛之筆的紅玫瑰,顯現出了獨特的柔美之感,腹部、肚臍、手,都呼應著那紅色的玫瑰,共同形成了海報的視覺中心,呈現在觀看者的眼前。
A.再現意義
Kress & van Leeuwen(199
6)認為圖像有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兩種模式。敘事再現分為行動過程、反應過程、言語和心理過程三個方面;概念再現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他們的屬性、類別和特征等來體現的。矢量是敘事圖像的標志,由圖中的元素形成斜線,通常是明顯的對角線。當參與者被矢量連接起來時,它們就被再現為對相互做某件事。一般來講,概念圖像沒有矢量。
《美國麗人》電影海報以概念再現為主,但也有部分敘事再現。整個海報背景是少女性感的腹部,中間是性感的肚臍眼兒,充滿了誘惑與曖昧,并沒有矢量,故為概念再現。畫面呈現粉色嬌嫩的繪畫色調,溫暖、鮮艷的色彩與深刻、復雜的故事內容形成鮮明對比。左邊是與腹部同樣顏色的手指,一枝嬌艷欲滴的紅玫瑰被手輕按在腹部。手指與玫瑰花形成了對角線,也就形成了矢量,即為敘事再現。
B.互動意義
互動意義涉及接觸、距離、態(tài)度和情態(tài)四個要素,它們共同作用,幫助實現圖像中的世界與觀看者之間復雜、微妙的關系(李戰(zhàn)子,2003:5)。
接觸是圖像中參與者通過目光的指向與觀看者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想象中的接觸關系,分為索取和提供兩類。當參與者的目光指向觀看者時,圖像中的參與者似乎在向觀看者索取什么東西,這類圖像稱為“索取”類圖像。當圖中參與者目光不指向觀看者,或者當參與者不是具有生命的人或動物時,參與者與觀看者之間這種想象的人際關系就不存在,這類圖像稱為“提供”類圖像 (Kress & van Leeuwen,1996)。該海報中沒有目光的接觸,故為“提供”類圖像,提供影片的信息,與海報的宣傳目的相呼應。
圖像鏡頭取景框架的大小影響圖像參與者與圖像觀看者之間的親疏關系。親近距離:只看到臉部或頭部;個人近距離:頭部和肩部;個人遠距離:腰部以上;社會近距離:整個人;社會遠距離:整個人并且周圍有空間環(huán)繞;公共距離:至少有4-5個人的距離。該海報展示了少女腹部的特寫鏡頭,試圖與觀看者建立一種親近的距離。
態(tài)度指圖像拍攝時采取的角度,表達對圖像參與者的主客觀態(tài)度。從海報中的肚臍眼兒來看,該海報是從正面角度拍攝的水平視角的主觀圖像。正面視角給觀看者帶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誘惑觀看者觸摸柔軟的腹部。
情態(tài)是指某種圖畫表達手段的使用程度,如色彩、色調、深度和再現細節(jié)等(Kress & van Leeuwen,1996)。情態(tài)被歸納為高、中、低三類:高感官情態(tài)指圖像使用了高飽和度的色彩;中感官情態(tài)指圖像色彩不太飽和;低感官情態(tài)指圖像只是黑白的(李戰(zhàn)子, 2003:5)。該海報基本上是以單一色彩的濃淡不一來體現,因而屬于中感官情態(tài)。
C.構圖意義
構圖意義通過信息值、取景和顯著性來實現。
信息值與元素在構圖中的位置有關,上方是理想信息(即顯著信息),下方是真實信息(指特定信息),左邊是已知信息,右邊是新信息,中間是核心信息,邊緣是輔助信息,以此來判斷信息值高低。整幅海報以性感的腹部為背景,充滿了性暗示。少女的手放在海報左下方,表明觀看者對人的手很熟悉,是已知信息。鮮紅的玫瑰放在右邊,說明玫瑰是新信息,對影片有重要象征意義,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力。處在中心位置的是肚臍眼兒,美麗而充滿誘惑力。
取景指有無取景手段(可通過造成分割線條、或實際分割框架的線條來實現),這些線條割斷或連接圖像中的元素,表示它們在某種意義上是屬于還是不屬于的(李戰(zhàn)子,2003:7)。該海報的背景雖沒有鮮明的色彩對比,但其深淺搭配十分協調。
顯著性指元素吸引觀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通過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對尺寸、色調值的對比(或色彩)、鮮明度的不同等來實現。還有文化因素的影響,如女人體出現在圖像中總是具有顯著性(李戰(zhàn)子,2003:7)。從該海報的整體色調、相對尺寸、色彩對比來看,鮮艷的玫瑰花是海報最具顯著性的元素。它象征了美麗、愛情與欲望,與電影主題相呼應。
3.意義共建
該海報采用圖像在中間,文字在上下部分的編排方式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由圖像、文字、色彩等多種符號共同作用生成,每種模態(tài)都有自己的意義表達方式,圖像大膽有創(chuàng)意,文字說明簡明扼要。唯有各模態(tài)之間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激發(fā)觀看者的興趣,產生神秘的吸引力。
四.結語
本文試圖運用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框架來全面分析《美國麗人》電影海報,首先分析文字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接著解讀圖像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最后闡釋圖像與文字是如何共同完成表意功能的,印證了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作為新興的學科,在海報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胡壯麟.2007.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1):1-10.
2.李戰(zhàn)子.2003.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5):1-8.
3.張德祿.2009.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探索[J].中國外語,(1):24-30.
4.朱永生.2007.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J].外語學刊,(5):82-86.
5.Kress G,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1st ed.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校區(qū)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