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治理“四梁”
區(qū)域經濟研究員,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博士后
必須化解原有結構性矛盾,擺脫舊的結構性桎梏
始發(fā)于美國次貸危機并在2008年演化為世界金融大海嘯的這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隨后不斷蔓延、發(fā)酵和深化,不僅大范圍、深層次地剝開了美歐發(fā)達國家的經濟金融制度弊端,而且暴露了發(fā)展中國家的增長脆弱性;不僅中斷了世界經濟近20年繁榮的幸福好時光,而且延緩、打斷了新興經濟體維持了近十年的強勁增長勢頭,從根本上說這集中反映了當前全球經濟結構不合理和不平衡的病態(tài)。
其癥結可以概括為,世界經濟的結構性矛盾或者說結構不合理是造成全球性危機存在和惡化的根子?;猱斍叭蚪洕C的根本出路就在于結構調整。必須化解原有結構性矛盾,擺脫舊的結構性桎梏,使世界經濟結構不斷趨向合理、均衡與平穩(wěn),才能真正還包括產能過剩在內的諸多現(xiàn)存的全球性經濟、貿易、金融、環(huán)境、氣候等危機一個預期樂觀的未來。從大的方面來說,至少要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做好四大方面結構調整。
推動全球分工體系的根本性結構調整。眾所周知,20世紀前后,全球分工體系為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和落后國家的單一的工業(yè)和農業(y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垂直分工體系,也即南北問題。隨著民族國家的相繼獨立,特別是近些年來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不斷壯大,當前大體上表現(xiàn)為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中低端制造業(yè)和高端制造部門、部分外包服務業(yè)和高端服務領域、初級制成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混合分工模式。應該說,這種國際分工體系的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主要是因為資源輸出國利用資源稟賦優(yōu)勢,依賴資源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當前,全球分工體系已經相對有所調整改善,主要表現(xiàn)為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下的新興經濟體的高速增長,但是目前這樣的國際分工體系仍然極其不可持續(xù)。一方面,剪刀差造成的國家間收入分配嚴重不均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高端與低端、實體與虛擬等涇渭分明地對立分工,最后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產能過剩實際就是西方自己在喝自己親手釀制的苦酒。
推動全球消費模式的根本性結構調整。長期來,負債消費模式成為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依靠,信貸消費、負債消費成為西方國家家庭生活方式的突出特征。以美國為例,個人消費支出好些年來占GDP的比重平均達到2/3以上。但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宣告,過度消費模式是難以為繼的。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消費率一直不高甚至偏低,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發(fā)展中國家也普遍意識到擴大消費的戰(zhàn)略意義。從全球來說,在這方面,不同國家可以同時努力,但是結構調整的方向是不一樣的,一類是合理謹慎地理性消費,一類是積極有效地擴大消費。合起來說,就是采取兩頭推進對接的模式,從而逐步尋求到一個全球產銷的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逐步改善當前失衡的國際消費格局。
推動全球金融體系的根本性結構調整。全球金融體系主要可以從全球銀行體系和全球貨幣體系兩大方面來分析,總的來講,這兩者都存在著相當矛盾的缺陷與致命傷。從全球貨幣體系來說,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后,美元不再與黃金直接掛鉤,但是美元仍是作為國際貿易、商品定價和外匯儲備所用的最主要貨幣。目前的核心問題正是美元的價值不是以黃金擔保后,而是代之以美國政府的信用,這就產生了大家所知的“特里芬難題”。只有從改變這種結構性的缺陷入手,才能逐步改善全球金融體系的不合理現(xiàn)狀。
推動全球治理機制的根本性結構調整。發(fā)達國家必須一改過去那種推卸自己應有責任,對外轉嫁危機風險的短視性和危害性做法,要讓渡自己的部分經濟權利和利益,積極承擔起全球結構調整所必須付出的調整代價,推動全球性大轉型順利實現(xiàn)。在當前國際經濟危機還似有加深可能的情況下,探討研究如何促進全球治理機制的結構調整就顯得格外迫在眉睫。從展望的角度說,必須努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國際經濟秩序,形成一個更有利于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體系,最終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普惠、均衡、共贏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