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1898年,魯迅17歲,此時的魯迅已經(jīng)在私塾讀過“十三經(jīng)”,經(jīng)歷了祖父坐牢、父親病逝,見多了世態(tài)炎涼,厭倦了愚昧落后,于是他決定“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抱定了科學救國的愛國雄心,離開家鄉(xiāng)和母親,到南京的學堂學洋務,從此成為一名理科生。
學海軍
1898年,魯迅前往南京,考取了江南水師學堂的實習生。在這里,魯迅初次知道世界上還有格致(含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算學、地理和體操。然而魯迅在這里僅待了一年,原因是,只有福建人才可以在艙面甲板上工作,魯迅作為浙江人只能在內(nèi)艙管理機器間,他擔心照這樣下去,等到船沉了自己都不知道。
礦物學
1899年,魯迅投考南京礦路學堂。這所學校主要教授與采礦相關的課程,包括礦學、地質(zhì)學、化學等。魯迅在礦路學堂的成績很好,得到過不少銀質(zhì)獎牌。學校為鼓勵學生學習,規(guī)定得夠10個銀牌可換一個5錢重的金牌,同學中只有魯迅一個人換到過金牌。1902年初,魯迅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畢業(yè)。
地質(zhì)學
魯迅童年時喜歡讀帶插圖的《山海經(jīng)》,這是古代一部充滿了神話色彩的著作,蘊藏著豐富的地理學資料。此外,他還買過《徐霞客游記》等書籍,學習過譯著《地質(zhì)淺說》《求礦指南》等。
1902年3月,魯迅留學日本。1903年,浙江同鄉(xiāng)會連續(xù)刊載列強掠奪浙江礦產(chǎn)事件,魯迅于10月在《浙江潮》雜志上發(fā)表《中國地質(zhì)略論》,論述中國的地質(zhì)分布、地下礦藏,并指出:“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險;可容外族之贊嘆,不容外族之覬覦。”魯迅呼吁國人“奮袂而起”,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愛國情懷。
1906年,魯迅與同學顧瑯合著的《中國礦產(chǎn)志》出版發(fā)行。這是辛亥革命前,第一部全面記述我國礦產(chǎn)資源的專著。
植物學
魯迅自幼喜愛植物,大約10歲時,最愛看的書是清代人寫的《花鏡》,這是一部關于植物栽培的書。在日本弘文學院時,魯迅買了日本植物學家三好學著的植物學相關著作。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做教員時,魯迅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教學期間,他常帶著學生們采集植物標本,并進行研究。
魯迅抄錄、纂輯、校勘過不少動植物方面的古籍,這些手稿收錄在《說郛錄要》中。1928年,魯迅與他人合譯的長篇童話《小約翰》出版,書中涉及不少外國植物,魯迅參考了很多植物學工具書來翻譯,寫了《動植物譯名小記》。由此可以看出,魯迅對翻譯工作的認真嚴謹和在植物學方面的扎實功底。
化學
魯迅在南京讀洋務學堂時就已開始學習化學,在日本學醫(yī)時經(jīng)常做化學實驗。1909年魯迅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做教員時,還擔任過化學老師。當時他只有28歲,而他的許多學生都留著長辮子,歲數(shù)很大,他們在魯迅背后開玩笑說:“這么小的教員,我兒子都比他大呢?!边@些學生雖然歲數(shù)大,但很淘氣。有一次魯迅告訴學生硫酸的腐蝕性很強,要是皮肉上沾到一點,就會痛得像被胡蜂蜇了一樣。突然有一個學生按著后頸大叫起來,原來另一個學生用竹簽蘸了一點硫酸,在他的后頸上點了一下,魯迅趕快為他涂藥止痛。
青年魯迅經(jīng)過刻苦的學習,在自然科學方面獲得了深厚修養(yǎng)。然而他為了挽救中國人的靈魂,最終選擇了文藝道路。理科生周樹人經(jīng)過努力學習和社會生活的洗禮,才成為后來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