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輝 張永昌 王 兵
?
養(yǎng)陰清肺法治療慢性咳嗽38例
張麗輝1張永昌2王兵3△
1.天津市北辰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天津 300400);2.天津市北辰區(qū)普東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天津 300400);3.天津市第一中心醫(yī)院ICU 天津市急救醫(yī)學研究所(天津 300192)
摘要:目的觀察養(yǎng)陰清肺法治療肺陰虛型慢性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6例慢性咳嗽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予自擬中藥方劑加味治療,兩組均治療3周后進行療效評定。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為94.7%,對照組為76.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下降,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治療后兩組咳嗽癥狀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養(yǎng)陰清肺法治療肺陰虛型慢性咳嗽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養(yǎng)陰清肺;慢性咳嗽;中醫(yī)藥療法
慢性咳嗽是呼吸科門診的常見主訴,頻繁而長期的咳嗽可影響患者的生活、睡眠,甚至呼吸和心功能,因久治不愈,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和心理負擔。目前,不同疾病和狀態(tài)下咳嗽的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而且缺乏對診斷流程評估和有效治療的方法,即使經(jīng)過全面的病因檢查,仍有30%的咳嗽病因不明或治療無效[1]。西醫(yī)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中醫(yī)藥治療有很好療效。自2010年3月—2013年10月,筆者運用養(yǎng)陰清肺法治療肺陰虛型慢性咳嗽3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入選病例均來自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天津市北辰中醫(yī)院病房及門診患者,共76例。年齡最大者62歲,最小者24歲,平均(43.6±3.2)歲;病程最長者3年,最短者1個月,平均(7.6±1.2)個月。全部病例檢查白細胞及其分類均正常,胸部X線檢查均正常。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成兩組,治療組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對照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慢性咳嗽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擬定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的標準:(1)初始起病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2)咳嗽持續(xù)8周以上,甚至達數(shù)月數(shù)年;(3)干咳為唯一或主要癥狀;(4)此次發(fā)病前均無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史;(5)聽診兩肺無干濕性啰音;(6)胸部影像學檢查除外肺內明顯病變,如肺炎、肺結核、支氣管肺癌等其他慢性肺部疾病,血常規(guī)在正常范圍內;(7)未服用ACEI類藥物或已停用4周以上仍咳嗽者。中醫(yī):辨證分型按照《現(xiàn)代中醫(yī)診斷學》[3]肺陰虛型咳嗽的診斷標準:患者出現(xiàn)干咳,咳聲短促,痰少而黏,難咯,或痰中夾血,或聲音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1.3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者;(2)年齡20~65歲者;(3)知情同意者。
1.4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結核、腫瘤等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伴有急性感染、發(fā)熱者,既往有慢性心衰病史或合并其他系統(tǒng)較嚴重的原發(fā)病者;(3)哺乳、妊娠期的婦女;(4)精神病或其他無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1.5治療方法
1.5.1治療組采用自擬中藥加味治療,方藥如下(以下中草藥均來源于安國美威):西洋參15 g,五味子9 g,化橘紅9 g,麥冬6 g,桔梗6 g,炙麻黃6 g,炙甘草6 g。加減:咳而痰黏難咯者加瓜蔞15 g,川貝母10 g,海浮石10 g,咽痛、舌質紅者加黃芩10 g,咽癢者加地龍15 g或僵蠶10 g,鼻塞者加辛麥花(布包)10 g,咳嗽甚者加荊芥10 g,防風10 g,盜汗者加浮小麥30 g,糯稻根須10 g;午后潮熱者加銀柴胡10 g,青蒿6 g,地骨皮15 g;痰中夾血者加牡丹皮10 g,梔子10 g,藕節(jié)10 g,苔膩有痰加陳皮10 g,法半夏15 g,茯苓20 g,便秘者加枳殼10 g,平素胃腸功能弱者加黨參、白術、白豆蔻之類健脾養(yǎng)胃。每劑水煎至150~200mL,每天2劑,溫服。
1.5.2對照組予復方甲氧那明膠囊(每粒膠囊含鹽酸甲氧那明12.5mg,那可丁7mg,氨茶堿25mg,撲爾敏2mg,上海三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口服,2粒/次,3次/d。
兩組均以14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統(tǒng)計并比較療效。
兩組均在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禁忌辛辣、肥厚、酒酪、魚蝦等食物;吸煙者戒煙,多飲水,保持心情愉悅,保暖,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6觀察指標
1.6.1咳嗽積分治療前后結合咳嗽癥狀積分表進行計分[4]。0分:日間、夜間均無咳嗽。1分:日間偶有短暫咳嗽;夜間入睡時短暫咳嗽或偶有夜間咳嗽。2分:日間頻繁咳嗽,輕度影響日?;顒?夜間因咳嗽輕度影響睡眠。3分:日間頻繁咳嗽,嚴重影響日?;顒?夜間因咳嗽而嚴重影響睡眠。
1.6.2療效標準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咳嗽”的療效標準擬定。治愈:咳嗽及臨床體征消失,內傷咳嗽在2周以上未發(fā)作者;有效:咳嗽減輕,痰量減少;無效:癥狀無明顯改變。
2.1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與治療前比較,t值=7.576,p=0.001<0.05,差異有非常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咳嗽癥狀積分比較,t值=0.983,p=0.717>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t值=2.962,p=0.031<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癥狀積分比較 ±s,分)
2.2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兩組療效比較χ2=5.208,p=0.047<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療效比較 (例)
2.3病案舉例
病案1:陳某,男,51歲,工人。2012年9月來診,自訴咳嗽,煩躁,咽干、間或痰中帶血絲,且黏膩難咯,每年此時必發(fā),已有10余年,曾服用復方甘草片,頭孢類抗菌素等雖有好轉,然停藥即發(fā)必至來年春季方能緩解,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處以西洋參15 g,五味子9 g,化橘紅9 g,麥冬6 g,桔梗6 g,炙麻黃6 g,牡丹皮10 g,梔子10 g,炙甘草5 g,2劑咳嗽止,咽干漸輕,后服10劑諸癥悉除,至今未在復發(fā)。
病案2:張某,女,32歲,醫(yī)生。2011年2月來診,自訴慢性咳嗽于1年前懷孕時留有此后遺癥,每遇外感復發(fā)加重,出現(xiàn)咳嗽,咽干、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咳嗽嚴重時尿失禁,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處以西洋參15 g,五味子9 g,化橘紅9 g,麥冬6 g,桔梗6 g,炙麻黃6 g,生地黃6 g,玄參5 g,炙甘草5 g,銀柴胡10 g,青蒿6 g,地骨皮15 g,7劑痊愈。2011年11感寒后再次復發(fā),再次給予中藥7劑后未在發(fā)作。
慢性咳嗽大多屬中醫(yī)學之“內傷咳嗽”范疇。內傷咳嗽是指飲食肥甘厚味,飲酒過度,外感咳嗽久治不愈,勞累過度引起的咳嗽,一般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并有其他臟器的損傷。慢性咳嗽的病因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為天氣、飲食失常,內因是脾腎虧虛,傷及肺氣。張傳名[6]注重顧護肺陰,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上連通于氣道、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居于高位,內為五臟華蓋,其氣貫百脈而通它臟,肺為“嬌臟”,不耐寒熱,易為外邪侵襲。外邪襲肺,化熱傷津,或因燥熱犯肺為病,病則宣肅失常,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毒霸廊珪吩疲骸胺慰嘤谠铮卧飫t癢,癢則咳不能已也。”外感熱邪、燥邪均易損傷肺陰,肺陰不足,多致使咳嗽遷延或久治不愈而成為慢性咳嗽??人匀站?,其必更傷肺之氣陰。所以治療慢性咳嗽時要注意顧護肺陰,不可傷及肺陰。
自擬中藥方劑中,以滋陰潤肺為治則,其中西洋參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故為君藥。五味子斂肺滋陰、生津收汗,麥冬清肺中伏火、生脈保神,二者共為臣藥,以助洋參滋陰收斂之力。化橘紅潤肺清熱、理氣化痰;桔梗開宣肺氣祛痰排膿,炙麻黃宣肺平喘,宣肺發(fā)表,以上三味俱為佐藥。既開宣通肺、止咳平喘,又可使滋陰之品不致生痰化飲為害。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能益氣補中,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養(yǎng)陰潤肺,清熱利咽,止咳化痰之功。
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在咳嗽癥狀積分、療效分析兩方面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養(yǎng)陰清肺法方劑辨證加味應用于肺陰虛型慢性咳嗽可收到良好的臨床療效。此外,中藥干預對減少此類咳嗽復發(fā)可能有一定優(yōu)勢,有待今后延長觀察時間,進行隨訪評價。
參考文獻
[1]余中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咳嗽84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28(1):29.
[2]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09年版)[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09,9(7):453-575.
[3]朱文鋒,何清湖.現(xiàn)代中醫(y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58.
[4]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S].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9,32(6):407-413.
[5]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
[6]張傳名. 中醫(yī)辨治慢性咳嗽體會[J].云南中醫(yī)藥,2012,33(2):84.
通訊作者△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42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2-0239-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李洪森201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