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桂
方法一定要優(yōu)化嗎?
——對兩個加法教學案例的反思
陳善桂
算法多樣化并優(yōu)化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理念,已在教學中得到了體現(xiàn),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老師已經走入了誤區(qū)。我們先來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1】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學生根據主題圖列出算式:30+2和2+30。
師:你們打算怎么計算呢?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生獨立完成,師巡視時收集學生的作品在投影儀上展示,并一一評價。
生1:用數的方法,30,31,32。
生2:擺小棒的方法,先拿出3個一捆,再數2根。
生3:撥一撥的方法。在計數器上撥珠,十位上撥3顆,個位上撥2顆。
生4:列豎式(如右圖所示)。
生5: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就是32。
師:生5的這種方法叫做數的組成法。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種方法。30表示3個十,2表示2個一,3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就是32。
師:同學們真厲害,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那你們比較喜歡哪種方法呢?
生:數一數的方法,列豎式的方法。
師:如果不是30+2,而是30+8呢?你們喜歡用哪種方法?
生:數一數、撥一撥的方法。
師:怎么還是數一數、撥一撥啊?那我覺得用數的組成法要方便點。
對學生的這一回答,老師感到很無奈,只能要求學生再次一起回顧數的組成法。
【案例2】教學9+6。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9+5,同學們想到了很多種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一起學習9+6。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生1:因為9+5=14,所以9+6=15,就是14+1。
生2:9+1=10,10+1=11,依次這么加,一直加到14+1=15。
生3:10+6=16,16-1=15。
生4:9+1+5=15。
生5:5+4+6=15。
師:同學們喜歡哪一種算法?(喜歡各種方法的都有)我們舉手統(tǒng)計一下,看看喜歡哪種方法的同學多。
最后老師硬是沒有把學生引導到第四種方法即“湊十法”上來。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始終無法符合教師的預設,讓教師的處境很尷尬。從這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不是在因勢利導,而簡直是在強人所難,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算法多樣化是針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從各自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fā),產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種教學策略。讓他們在計算中感受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體現(xiàn)。而優(yōu)化是指個體的優(yōu)化,是在多種方法的比較中所產生的相對性。要實現(xiàn)優(yōu)化,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算法進行交流、分析、比較、體驗,讓學生在將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的算法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與別人算法的差距,產生修正自我的內需,從而悟出屬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事實上,在這兩堂課上,教師認為數的組成法好或是“湊十法”好,一是因為學生剛學過數的組成,教師要求用數的組成法來計算能夠鞏固所學知識;二是因為“湊十法”能為以后的簡便運算帶來好處。但是學生卻并不買老師的賬,以各自當前的認知能力來判斷哪種方法好。更何況,方法是因人而異的,教師認為數的組成法和“湊十法”好,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的,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同時,方法會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加而發(fā)生改變,今天覺得這個方法好,到了明天不一定會覺得這個方法還好。那我們教師該怎么處理這種情況呢?是不是一定要將方法優(yōu)化呢?其實不然,我們不妨先接受學生的意見,告訴學生,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加,今天我們認為的好方法,將來不一定是好方法,今天我們認為不好的方法,也許明天或將來就是好方法。
(作者單位:漣源市伏口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