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雙釗
(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
脛骨骨折手術運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后的麻醉效果與安全性分析*
鄧雙釗
(佛山市南海區(qū)人民醫(yī)院,廣東 佛山528200)
摘要:目的探討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在脛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研究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脛骨骨折手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運用喉罩全麻,觀察組運用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分析兩組患者麻醉相關指標差異。結果拔管后半小時VAS評分上,觀察組(1.8±0.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0±0.4)分,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麻醉后的動脈壓指數上,對照組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喚醒時間和拔管時間上,觀察組各項均早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對照組為2.5%,觀察組為15%,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在脛骨骨折手術中運用可以有效保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麻醉鎮(zhèn)痛效果佳,術后蘇醒恢復快,麻醉效果與安全性高。
關鍵詞:超聲引導;神經阻滯;喉罩全麻;脛骨骨折
脛骨骨折屬于臨床骨外科常見骨組織損傷,一般多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來提升損傷恢復效果。在麻醉處理上,如果采用局部神經阻滯處理,可以有效的減少麻醉應激反應,對患者生理影響小,鎮(zhèn)痛效果明確,同時術后恢復速度較快。通過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可以有效利用兩種麻醉技術的優(yōu)勢,提升麻醉效果,減少全麻藥物用量,加快術后蘇醒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全面提升手術麻醉質量[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脛骨骨折手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為21~75歲,平均年齡為(37.5±5.9)歲;體質量范圍為19~28 kg/m2,平均為(21.4±3.1)kg/m2;ASA評級上,Ⅰ級24例,Ⅱ級16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為20~77歲,平均年齡為(36.1±4.3)歲;體質量范圍為18~26 kg/m2,平均為(20.6±2.3)kg/m2;ASA評級上,Ⅰ級27例,Ⅱ級13例;兩組在基本資料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備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運用喉罩全麻,首先做全麻誘導,依照順序按照0.03mg/kg咪達唑侖、3μg/kg芬太尼、1.5mg/kg丙泊酚、0.6 mg/kg羅庫溴銨標準做藥物輸入。觀察患者失去意識沒有眨眼反射后置入喉罩,連接呼吸機做機械通氣。觀察組運用超聲引導做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在全面誘導后,運用超聲引導下開展患側股神經聯合腘窩入路的坐骨神經阻滯。保持患者仰臥位,對腹股溝區(qū)域皮膚做消毒,將超聲儀高頻探頭放在腹股溝韌帶的股動脈搏動處。通過超聲頻譜來確定股動脈。位于股動脈外側位置有鏡像三角區(qū),屬于股神經。運用平面內技術將15ml的0.375%羅哌卡因輸入該區(qū)域達到股神經阻滯。將患側下肢進行適度墊高,對腘窩區(qū)域皮膚做常規(guī)消毒,高頻探頭放在腘橫紋近端7 cm位置的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位置間,確定坐骨神經位置,通過探頭移動再確定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分叉部位,而后做探頭固定,運用平面內技術來輸入20 ml的0.375%羅哌卡因來達到坐骨神經阻滯作用。兩組患者均按照4~9 mg/kg·h丙泊酚、0.1μg/kg·min瑞芬太尼標準做持續(xù)性微量泵注來達到術中麻醉維持效果,在手術結束前10 min停止用藥,同時按照0.1mg/kg·h順阿曲庫銨標準做持續(xù)微量泵注到手術結束前的半小時。所有患者在術后均未運用鎮(zhèn)痛泵,同時也不使用催醒與肌松拮抗藥物。
1.3 評估觀察評估觀察拔管后VAS評分與Ramsay評分、動脈壓、喚醒時間、拔管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①麻醉前后動脈壓主要觀察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時間的相關指數;②鎮(zhèn)靜Ramsay評分主要觀察麻醉前和拔管后10 min指數水平,評分為1~6分,分數越高鎮(zhèn)靜越強[2];③VAS評分主要觀察麻醉前和拔管后半小時指數,分數范圍為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3];④術后并發(fā)癥主要觀察惡心嘔吐、寒顫、尿潴留與呼吸抑制等情況。
2結果
2.1兩組患者喚醒時間和拔管時間在喚醒時間和拔管時間上,觀察組分別為(7.9±2.1)min與(10.4±2.6)min,對照組為(13.5±3.2)min與(17.5±3.8)min,觀察組各項均早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喚醒時間數據對比上,t=5.821,P=0.0153,拔管時間數據對比上,t=5.7232,P=0.0092,P<0.05;
2.2兩組患者VAS和Ramsay評分情況拔管后半小時VAS評分上,觀察組(1.8±0.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0±0.4)分,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管后10分鐘Ramsay評分上,兩組差異不明顯,P>0.0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VAS和Ramsay評分對比,分)
2.3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動脈壓情況在麻醉后的動脈壓指數上,對照組在麻醉后15、30、60 min各點均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動脈壓對比±s,mmHg)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上,對照組為2.5%,觀察組為15%,觀察組寒顫1例,對照組惡心嘔吐4例,尿潴留和寒顫各1例,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39,P=0.0479,P<0.05。
3討論
超聲下神經阻滯復合喉罩全麻運用在脛骨骨折手術中,可以清晰的觀察神經與周圍組織,從而準確神經定位來達到神經阻滯,甚至可以有效觀察麻醉藥物擴散情況,及時的調整藥物分布位置,避免對血管神經造成損害,提升神經阻滯效果,同時在全麻誘導下可有效的減少患者痛苦。而全麻的運用主要補充神經阻滯不完全,聯合運用可以有效的降低全麻藥物使用,達到術中更為穩(wěn)定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同時術后蘇醒和自主呼吸時間更早。在本研究中還發(fā)現,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并發(fā)癥,鎮(zhèn)痛效果良好[4]。
在麻醉注意事項中,術中需要依據患者生命體征指數變化做適當的藥量調控,確保動脈壓控制在基礎值上的70%到130%范圍,心率控制在基礎值的85%至115%。情況需要可以運用血管活性藥物。所有患者均在手術結束時進行40 mg帕瑞昔布鈉靜注。當手術完成后腦電雙頻譜指數高于80是將患者喚醒,自主呼吸可以達到12次/min,SpO2高于95%,PETCO2低于45mmHg,可以依照醫(yī)生知識來將喉罩拔除,拔管后需要讓患者停留1h,確定其疼痛情況,如果需要鎮(zhèn)痛可以每次5μg標準做舒芬太尼給藥[5]。
參考文獻:
[1] 陳冀衡,張云宵,李萍,等.胸椎旁神經阻滯或肋間神經阻滯復合全麻對胸腔鏡手術患者術后鎮(zhèn)痛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5):444-447.
[2] 陳明兵,張毅,廖明鋒,等.雙側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麻用于重癥肌無力患者胸腺切除術的臨床效果[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4):350-352.
[3]朱敏敏,殷曰昊,王敬,等.肋間神經阻滯聯合全麻在肺癌患者肌肉非損傷性開胸術中的運用[J].中國癌癥雜志,2010,20(5):381-384.
[4] 馬漢祥,尉靜芳,徐婷婷,等.神經阻滯復合全麻對老年病人膝關節(jié)置換術應激反應的影響[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7):766-769.
[5]王殿超,張禮梅,趙強,等.頸淺叢神經阻滯復合全麻在甲狀腺腺瘤手術中的應用[J].四川醫(yī)學,2010,31(11):1625-1627.
*作者簡介:鄧雙釗(1986—),男 ,廣東茂名人,本科,主要從事麻醉工作。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115(2016)07-0802-0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6.07.032
(收稿日期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