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琳 楊樹玲 麥艷艷
廣東省遂溪縣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廣東 逐溪 524300
?
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比較
戴琳楊樹玲麥艷艷
廣東省遂溪縣婦幼保健院婦產(chǎn)科,廣東逐溪524300
【摘要】目的:觀察子宮肌瘤患者采用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抽取子宮肌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用藥劑量的不同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大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研究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比較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和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子宮肌瘤體積均有明顯降低,其中又以研究組的差異更為顯著(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SH、LH、E2、P等相關指標水平均有明顯降低,以研究組的差異更為顯著(P<0.05)。結論: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子宮肌瘤;米非司酮;不同劑量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良性腫瘤,在30~50歲婦女中的發(fā)病率較高[1]。目前,臨床上對該疾病的病因尚未明確,有學者認為激素是引發(fā)該疾病的主要原因[2]。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均為良性,但隨著患者病情的進展,可能產(chǎn)生惡性病變。近年來,米非司酮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在劑量的選擇上臨床意見不一。筆者選取子宮肌瘤的80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旨在為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現(xiàn)總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接診的患子宮肌瘤的80例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chǎn)科學》中的相關診斷標準[3];②均經(jīng)婦科檢查、B超檢查明確診斷為子宮肌瘤;③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心、肝、腎等嚴重器官性疾病者;②具有凝血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③近期內(nèi)服用過激素類藥物者。按照用藥劑量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最小者26歲,最大者52歲,平均年齡(37.89±10.44)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2~27 kg/m2,平均年齡(24.51±0.67)kg/m2。研究組:年齡最小者27歲,最大者51歲,平均年齡(37.24±11.06)歲; BMI 22~26 kg/m2,平均(24.13±0.58)kg/m2。兩組患者的年齡、BM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大劑量米非司酮片(生產(chǎn)企業(yè):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63020043)25mg,口服,每天1次,用藥前后注意囑患者禁食,連續(xù)用藥2月。研究組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12.5mg,口服,每天1次,用藥前后注意囑患者禁食,連續(xù)用藥2月。
1.3觀察指標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子宮肌瘤體積與卵泡刺激素(PSH)、血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素(LH)、孕酮(P)等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
2結果
2.1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情況對比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子宮肌瘤體積均有明顯降低,以研究組的差異更為顯著(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情況對比±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水平變化對比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PSH、LH、E2、P等相關指標水平均有明顯降低,以研究組的差異更為顯著(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水平變化對比 ±s)
注:與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對比,#P<0.05。
3討論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少數(shù)患者由于癥狀不夠顯著而往往不易發(fā)現(xiàn),而部分患者則合并腹痛、貧血、腹部包塊、經(jīng)期延長、經(jīng)量增多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惡性病變,若治療不及時,還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不孕、流產(chǎn)、排尿障礙或尿頻等多種并發(fā)癥,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4]。
子宮肌瘤是導致患者切除子宮的主要因素,但臨床經(jīng)驗表明,許多患者術后常引發(fā)骨質(zhì)疏松癥、更年期綜合癥等不良后果,并且腫瘤的位置也會導致患者的手術風險提高[5],因此如何選用一種科學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對該疾病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已成為廣大臨床醫(yī)師重點思考的問題。米非司酮是合成類固醇藥物,其與孕酮受體結合后,能夠暫時提高機體血清中的孕激素水平,對卵巢軸、垂體及下丘腦發(fā)揮負反饋效果,導致PSH水平降低而使雌激素水平降低,LH保持卵泡期水平,抑制排卵,有效降低孕激素水平,從而有效抑制子宮肌瘤的生長[6~7]。但是臨床上對米非司酮的用藥劑量始終存在爭議,本次研究中對80例患者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結果顯示,研究患者治療后的子宮肌瘤體積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PSH、LH、E2、P等相關指標水平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12.5 mg/(次·d-1)劑量的米非司酮的治療效果更好,可有效促進患者相關卵巢指標的改善。
綜上所述,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小劑量的米非司酮進行治療療效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淳,楊建都.桂枝茯苓膠囊聯(lián)合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0):771-772.
[2]陳鴿,李娜.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50例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1,8(24):67-68.
[3]李天華,張亞琴,張英華,等.米非司酮聯(lián)合桂枝茯苓膠囊治療子宮肌瘤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162-163.
[4]黃起.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90例臨床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12):931-932.
[5]楊素珍.兩種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31):148-149.
[6]江娜,朱雪瓊,陳文兵,等.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106例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4):5128-5131.
[7]包毅.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與安全性比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32):3613-3614.
作者簡介:戴琳(1977-),女,主要從事婦產(chǎn)科工作。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10-0070-02
(收稿日期: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