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
[摘 要]板塊教學是將一堂課或一篇課文分成若干個彼此關聯的板塊進行的教學。這樣,能更好地構建靈動的語文課堂。板塊教學要注意板塊的取舍,讓板塊教學更為簡潔流暢;要注意點面結合,讓知識點更為全面,促進學生思考;要注意動靜交錯,這樣能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板塊教學 語文課堂 靈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9-033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板塊教學的方式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將一堂課或者是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若干個明顯但又彼此緊密相關的部分,確定教學順序,讓語文教學更加高效,促進學生在靈動多變的課堂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一、敢于“取舍”,簡潔流暢
語文教學要教授的知識相當蕪雜,包括識字、閱讀、朗誦、寫作等各種內容。但是,課堂教學的時間相對有限,如果要全部安排的話,就會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無法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教師在安排板塊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更為重要的板塊,適當舍棄一些次要的板塊,這樣讓課堂教學顯得更加簡潔流暢、有效。
在學習《但愿人長久》這一課的時候,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認識“輒、埋”等生字,會寫“管、嘗”等生字,并理解用生字組成的詞語,除此以外還要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能背誦其中某些段落,理解蘇軾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義所在。這些學習內容包含了識字、閱讀、朗誦等各個板塊,在一節(jié)課中很難全部安排進去。這時候,就要適當取舍,讓教學板塊變得更為合理。由于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自主預習了,基本掌握了生字,同時也通讀了課文,所以識字和誦讀部分可以適當縮減,而將學習的主要板塊設定為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上。在教學中,著重讓學生從分析蘇軾的心理變化開始學習,理解蘇軾為何會心緒不寧,并在誦讀中理解蘇軾的心理活動。這樣,讓學生體會蘇軾和弟弟的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懂得取舍,舍棄一些次要的板塊,有時更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只有合理安排板塊的內容,才能夠使教學更加順利。
二、結合“點面”,碰撞思維
只有點面結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各種知識點,產生思維的碰撞。教師在安排板塊教學的時候,要考慮到點面問題,在需要深入的地方要找準切入點,在需要延展的地方注意在“面”上下工夫。點面結合能夠讓課堂教學既然有廣度,又有深度,更好地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的學習。
在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時,教師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他抓住一些重點句子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重點品讀,體會談遷重新編寫《國榷》時所經歷的艱辛。如:“在北京的那段時間,他四處尋訪,廣泛搜集前朝的逸聞,并親自到郊外去考察歷史的遺跡?!痹趯W習關鍵點的同時,教師安排了一些“面”的板塊。先讓學生回憶還學過哪些介紹人物的文章,展現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導入新課學習;接著,讓學生通讀文章,進行整體感知。通過點面結合的板塊學習,學生對《厄運打不垮的信念》這一課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在安排板塊教學的時候,可以用若干“點”來切入,帶動“面”的學習。這樣,有助于學生在積累中升華,在深入中感悟,促進他們深化思維,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三、交錯“動靜”,激發(fā)興趣
語文課堂如果一直都保持“一潭死水”,又怎么能夠構筑起靈動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呢?教師在安排板塊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動態(tài)的板塊內容和靜態(tài)的板塊內容結合在一起,交錯進行。這樣,能讓學生在動靜結合的教學環(huán)境中更好地回味文本的內容,參與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對文本學習充滿興趣。
《黃山奇松》是一篇精彩的文章。在開始教學的時候,可以安排以動為主的板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可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之后誦讀這篇文章,小組討論“屹立”“盆景”“遒勁”“蟠曲”等詞的意思,嘗試用這些詞語造句。其次,安排以靜為主的板塊,讓學生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如迎客松的“奇”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其三,再次使用以動為主的板塊,讓學生嘗試當一次小導游,根據文章中的內容來給其他同學介紹一下黃山奇松的形象,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來復述課文,展現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動靜交錯的板塊安排,學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之中。
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闭Z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注意合理調配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的動態(tài)板塊和以沉思體悟為主要形式的靜態(tài)板塊,讓學生在動靜結合的板塊學習中升華自己的情感,提高學習的效率。
板塊教學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各個板塊,適當取舍,點面結合,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靈動精彩。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