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德洋
摘要:《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有兩個“必”字在語文課本的注解為“一定,實在”,與之配套的教參以及楊伯峻等先生對此也采用相同的解釋。經(jīng)辨析,這兩個“必”字解釋為表因果關(guān)系的“如果,假如”更為合適。
關(guān)鍵詞:廉頗藺相如列傳;“必”字;解釋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這樣兩個句子:
1.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
2.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教材對例句中“必”字的注解為:“【必】一定,實在?!?/p>
教參對這兩個句子的翻譯是:
1.如果大王實在無人可派,臣愿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
2.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xiàn)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按照教材的注解和教參的翻譯,“必”字解釋為“一定,實在”。這樣解釋似乎也能講通,但經(jīng)不起推敲?!巴醣?zé)o人”解釋為“大王一定沒有人”或“大王實在沒有人”很不妥。因為,從客觀上講,大王一定沒有人可以派遣或大王實在沒有人可以派遣都是不合乎情理的。趙王作為一國之君,怎么可能連一個使者都派不出?對于國君而言,派一個使者是一句話的事,根本不存在“一定沒有人”或“實在沒有人”的問題。而且,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看,藺相如又是如何知道“大王一定沒有人可派”或“實在沒有人可派”呢?而且,按照教參的翻譯,藺相如當(dāng)著趙王的面說趙國“一定沒有人可使秦”或“實在沒有人可使秦”,其中多少含有一些大王手下無人之意,其對趙王及趙國的輕視與不敬顯而易見。我們認(rèn)為藺相如是一個聰明的人,斷不至于在趙王面前失禮??梢?,教材和教參把“必”解釋為“一定,實在”在情理上是講不通的。然而,教材和教參對兩個“必”字的解釋雖不合乎情理,但也不乏依據(jù)。查閱楊伯峻、田樹生兩位先生編著的《文言常用虛詞》一書,該書對“必”字的意義和用法就有這樣的解釋:
“必”表示意志堅決和對事實或情況的肯定??勺g成“必定”“一定要”“堅決”。如:
1.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清稗類鈔·馮婉貞勝英人于謝莊》)——我必定盡我的力量來拯救我們的村莊。
2.(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毕嗳缏?,不肯與會。(《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揚言道:“我碰見相如必定羞辱他?!毕嗳缏犝f,不肯和他會面。
3.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同上)——大王一定要逼我,我的腦袋現(xiàn)在和寶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
4.相如曰:“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保ㄍ希A相如說:“大王實在找不到人,我愿捧著寶璧去出使?!?/p>
5.孝宣之治,信賞必罰。(《漢書·宣帝紀(jì)贊》)——漢宣帝治理國家,獎賞守信用,堅決執(zhí)行刑罰。
楊伯峻先生的解釋作為一家之言,很有影響。但我們認(rèn)為任何一家的解釋都不能脫離實際,都不能違背情理。就楊伯峻先生所列的5個例句而言,只要略加分析就不難看出,5個例句中“必”字的意義和用法是不完全相同的,至少可以分為兩類:1、2、5句為一類,“必”字可以譯為“一定”“堅決”;3、4句為一類,“必”字可譯為“如果”“假如”,表示假設(shè)。在3、4句中,“必”字用在復(fù)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假設(shè),后一句是假設(shè)的結(jié)果。在1、2、5句中,“必”字用在單句中,不表示假設(shè),只表示修飾。楊伯峻先生不加區(qū)別地把它們籠統(tǒng)地歸為一類是很不妥的。
我們又查閱了其他相關(guān)的資料,這些資料對《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兩個“必”字的解釋均與教材和教參的解釋不同,也與楊伯峻先生的解釋不同。
【辨】“必”字有時還可表示假設(shè),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句中的“必”作“如果”解,但仍是副詞,修飾“無”字。 ——《中學(xué)文言虛詞手冊》(張家璇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第7頁)
【必】如果,果真。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必?zé)o人,臣愿奉璧往使?!?——《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楊希義主編,長春出版社出版,2008年版第20頁)
我們認(rèn)為將《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必”字解釋為“如果,假如”是合乎情理而又切合實際的,教材和教參以及楊伯峻先生對“必”字的解釋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