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春(湖南省常德市康復醫(yī)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非藥物療法
穴位埋線治療頸源性頭痛30例觀察
曾憲春
(湖南省常德市康復醫(yī)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 要]目的:觀察穴位埋線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用穴位埋線治療,對照組30例用常規(guī)針刺治療。結果:治療15天、30天、60天兩組視覺模擬評分差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穴位埋線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顯著。
[關鍵詞]頸源性頭痛;穴位埋線;對照治療觀察
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筆者用穴位埋線治療頸源性頭痛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常德市康復醫(yī)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齡33歲~61歲,平均48.3歲;病程2天~3個月。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30~59歲,平均47.5歲;病程3天~3個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疼痛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根據(jù)頸源性頭痛國際研究組(CHISG)的診斷標準(2009年版)[1]。①頸部活動和頭部體位不適當時,頭痛癥狀加重,或壓迫患側上部頸椎旁或枕部時,頭痛癥狀加重;②頸部活動受限;③患側的頸項部、肩部或上肢呈非根性疼痛。癥狀符合①即可確診,同時出現(xiàn)②③或同時出現(xiàn)①②③均可確診。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不能耐受針刺;②經攝頸椎正側張口位片有寰樞關節(jié)半脫位或脫位,或存在骨質破壞疾病。
治療組用穴位埋線。取風池(雙側)、天柱(雙側)大椎、百會,局部消毒后將3-0號醫(yī)用羊腸線(上海浦東金環(huán)醫(yī)療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剪成1cm長,用鑷子夾持羊腸線放入穿刺針內前端,右手持針快速刺入穴位,達到穴位相應針刺深度出現(xiàn)得氣感后,邊緩慢推針芯邊退針管,將羊腸線埋入穴位內,快速拔出穿刺針,以無菌棉球按壓片刻,膠布固定即可。30天1次,治療兩次。
對照組用常規(guī)針刺方法。取穴同治療組,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法,治療6天休息1天為一療程。
視覺模擬評分(VAS),于治療前,治療后15天、30天、60天,根據(jù)疼痛程度于視覺模擬尺上標出相應的位置,0分為無痛,10分為最劇烈疼痛。
根據(jù)《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2]。優(yōu):疼痛消失。良:疼痛程度較治療前減輕50%以上。有效,疼痛程度較治療前減輕30~50%。無效:疼痛程度減輕30%以下或加重。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5天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5天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5天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差值比較,△P<0.05。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0天、60天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0天、60天VAS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0天、60天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及30天差值比較,*P<0.05;與對照組60天差值比較,△P<0.05。
頸源性頭痛可分為神經源性和肌源性疼痛,主要與第1~4頸神經有關,頸神經感覺根纖維受到刺激引起神經源性疼痛,而其腹側運動神經根受刺激時則引起肌源性疼痛[3]。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退變突出、頸項部軟組織 緊張、痙攣,可對枕部神經造成卡壓,被壓迫的神經末梢釋放炎性介質而致炎性疼痛[4]。頸源性頭痛多發(fā)生于伏案工作者和長期低頭一族,低頭位頸后肌群處于持續(xù)收縮的狀態(tài)以維持低頭姿勢,使肌肉血液循環(huán)不暢,繼發(fā)肌肉痙攣,導致韌帶、肌筋膜易發(fā)生損傷,無菌性炎癥刺激和神經卡壓是發(fā)病的關鍵。
頸項部有督脈、膀胱經、膽經三條經脈循行,長期低頭伏案導致頸項部經絡和經筋受損,氣血淤滯于枕部,不通則痛,同時經絡不通,氣血不能上榮頭部,不榮則痛,故很多頸源性頭痛部位模糊不清,伴有頭昏、耳鳴、眼脹。百會、大椎為督脈穴位,風池為膽經穴位,天柱為膀胱經穴位,風池、天柱為局部取穴,四穴合用可以直達病所,疏通局部淤滯氣血,達到“通則不痛,榮則不痛”。
穴位埋線綜合了針刺、經穴和“線”三重作用,能夠對腧穴產生持久的刺激作用,激發(fā)經氣,調和氣血。任曉艷[5]認為羊腸線作為一種異種蛋白,可誘導人體產生變態(tài)反應,使淋巴組織致敏,配合抗體、巨噬細胞來破壞、分解、液化羊腸線,使之分解為多肽、氨基酸等。羊腸線在體內軟化、分解、液化吸收,對穴位產生的生理及生物化學刺激可長達20天或更長,從而彌補了針刺時間短、療效難鞏固,易復發(fā)等缺點。徐三文[6]認為穴位埋線能提高機體的應激能力,促進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從而加快炎癥的吸收,減少滲出、粘連。
穴位埋線治療頸源性頭痛有良好效果,且痛苦小。
[參考文獻]
[1] 張斌,李蔚,陳偉.頸源性頭痛的診治相關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4,35(1):59.
[2] 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M].2 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19-220.
[3] 周秉文,陳伯華.頸肩痛[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56-257.
[4] 孟朋民,劉偉明,楊泉林等。懸吊運動訓練對頸源性頭痛的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1):81.
[5] 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12):757-759.
[6] 徐三文.談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線療法[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2,11(5):38-39.
[中圖分類號]R245.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6)06-0585-02
[收稿日期]20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