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霞
(平涼農業(yè)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中職學校學困生問題調查研究
戴麗霞
(平涼農業(yè)學校,甘肅 平涼 744000)
目的 研究學困生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方法 采用以訪談和問卷調查為主、查閱資料文獻為輔的方法。結果 學困生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學校、社會、自身4方面因素的影響。結論 應給學困生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給予足夠的愛心,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轉化策略,改變其不良心理和行為習慣,重塑健全的人格。
中職學校;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困生是指學習缺乏興趣與動力,基礎較差,在思想、行為上有明顯缺陷的學生[1]。中職學校由于受生源質量及社會觀念等因素影響,學困生人數逐年上升。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不但嚴重影響了學校、班級管理及正常教學活動,而且對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認真分析學困生成因,細致入微地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和職業(yè)教育者的首要任務,更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中職學校教育質量、培養(yǎng)更多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谝陨纤伎迹疚膶ξ倚?67名學困生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以下報告。
1.1調查對象
選擇平涼農業(yè)學校2013、2014級不同專業(yè)的467名學困生,其中2013級249人、2014級218人。
1.2調查方法
采用訪談和問卷調查為主、查閱資料文獻為輔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467份,收回462份,問卷回收率為98.93%。
表1 學困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統(tǒng)計
3.1家庭因素(見表2)
表2 影響學困生的家庭因素統(tǒng)計
3.1.1教育方法不當 部分學困生認為其家長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缺乏耐心說教和引導。家長要么放任自流,對孩子從不過問;要么過分溺愛袒護,養(yǎng)成孩子唯我獨尊、自私自利的性格;要么專制粗暴,使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等心理障礙[2]。
3.1.2父母自身素質較低 部分學困生認為其父母素質較低,有的只顧自己吃喝玩樂享受,整天沉迷于酗酒、麻將等,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無心學習,思想消沉,嚴重阻礙了身心健康發(fā)展。有的父母性格暴躁,經常打罵、體罰孩子,使孩子從小得不到愛和溫暖,性格相對孤僻,自卑感強。部分學困生認為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氣氛較緊張,不和諧的家庭氣氛容易使孩子對周圍的人產生敵意和不信任感。
3.1.3疏于管教,缺乏溫暖 部分學困生認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生活不夠關心,甚至長期把自己寄放在爺爺奶奶身邊。這種孩子或疏于管教,或被老年人嬌慣、放縱,養(yǎng)成了懶惰、叛逆、獨來獨往的個性[3]。有的家庭由于遭受變故或父母離異,孩子得不到完整的愛,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從而性格憂郁、自卑、冷漠、無心學習。
3.1.4家庭經濟影響 部分學困生認為家庭經濟狀況對其也有一定影響。家庭條件優(yōu)越的孩子從小衣食無憂,在校和同學攀比炫耀,容易養(yǎng)成亂花錢、愛慕虛榮的習慣。家庭條件拮據的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生活學習條件,容易造成自卑心理,從而疏遠其他同學,逃避集體活動。
3.2學校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學困生的學校因素統(tǒng)計
3.2.1師生關系疏遠部分學困生認為教師對他們缺乏信心,認為他們“孺子不可教”,所以采取放任自流或粗暴管理的態(tài)度,使學生自信心受到傷害,不僅達不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反而產生了叛逆心理和對立情緒。
3.2.2教育觀念偏差 部分學困生認為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只重視、關心好學生,忽視、冷落差生,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這種偏激的思想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則導致他們心理不平衡,產生厭學情緒。
3.2.3教師教學方法死板 部分學困生認為教師上課“滿堂灌”,教學無新意,方法死板,調動不起學習積極性,使得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干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長此以往,導致其學習成績下滑,開始厭學。
3.2.4教育方法不當部分學困生認為教師不分場合隨意批評、諷刺、體罰學生,不尊重學生的人格,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變得自卑,甚至故意和教師對著干。
3.3社會因素(見表4)
表4 影響學困生的社會因素統(tǒng)計
3.3.1不良社會環(huán)境影響 部分學困生認為社會上的高消費、拜金主義、庸俗低級的夜生活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以及請客送禮、行賄受賄等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了他們對“三觀”的正確認識,毒害了他們的心靈。
3.3.2不良文化環(huán)境腐蝕 部分學困生認為不健康的音像、影視、網絡文化等腐蝕著他們的靈魂,很容易使其沉迷其中、玩物喪志、無心學習。
3.3.3不良人際關系影響 部分學困生認為不良人際關系會影響其學習。中職生年齡小、涉世淺、閱歷少,很容易受誘惑結交一些不良少年,打架斗毆、抽煙喝酒,一步步誤入歧途、走向深淵。
3.4自身因素(見表5)
表5 影響學困生的自身因素統(tǒng)計
3.4.1學習基礎、習慣差 部分學困生認為自己初中知識掌握不好,導致學習中職課程較吃力,思維跟不上教師,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考試成績不達標。同時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會學習?;A差、學習習慣不良,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消退,失去信心,以致放棄學習。
3.4.2自控力、意志力差 部分學困生認為離開家長的管制和約束,自己以往的散漫惡習開始重現(xiàn),成天吃喝玩樂,或沉迷于網絡,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學習缺乏意志力,遇到困難就放棄,不愿思考,難以持之以恒。
3.4.3學習缺乏興趣,方法欠佳 部分學困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厭學情緒嚴重。部分學困生能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但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不會學習。不當的學習方法容易導致學生成績上不去,進而放棄學習。
4.1創(chuàng)造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是學困生轉化的前提。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父母首先要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身修養(yǎng),努力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要得當,嚴而不畏、愛而不寵,盡量多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感情,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其次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是學困生轉化的關鍵。學校要為學困生創(chuàng)造優(yōu)美、安靜、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嚴謹的校風。教師要尊重每一名學生,要以愛暖心、以理明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再次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學困生轉化的基礎。社會各界要為學困生提供健康的社會氛圍,堅持做好凈化腐朽文化市場工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減少學困生接觸社會不良之風的機會。
4.2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進行愛心教育
首先教師要在生活學習中多關注學困生,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用賞識的眼光去看他們。其次對學困生的批評教育要有技巧,避免當眾訓斥、嘲諷、進行人身攻擊,要學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體會到教師的關愛,緩解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再次教師平時要多留心觀察,善于抓住學困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fā)他們找回自信心,提升上進心和成就感。
4.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
學困生的成因及其智力、學習基礎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制定教學計劃,采用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使其都能掌握所學內容,以增強求知欲與學習興趣。
4.4構建完善的心理疏導機制,提高學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學困生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大部分都是心理問題造成的,因此提高學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很有必要。
首先,學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涯始終,所有學科教師在教學中都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其次,每周、每月都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舉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或知識講座,讓學生進行自我調節(jié),控制情緒。再次,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可以通過網絡、熱線、書信等方式向學生提供交流、傾訴的渠道,避免不良心理問題積累,導致心理失衡。
通過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參與調查的467名學困生中已經有449名完全轉化,還有18名思想不夠穩(wěn)定,需要教師繼續(xù)幫助、教育??梢?,只要我們能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困生的不良行為與心理,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具有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積極上進的優(yōu)秀人才。
[1]王秀和.中職學校學困生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4,32(7):40.
[2]王建芬.中職學校后進生成因與轉化策略[D].蘇州:蘇州大學,2012.
[3]趙典鑫.淺談后進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D].長沙:湖南第一師范學院,2014.
G40-058
B
1671-1246(2016)13-0025-02